Title | 不规则毛霉(多变根毛霉)生物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Authors | 吕雪莲 章强强 吕桂霞 胡志敏 占城 宋顺鹏 刘维达 J.F.G.M.MEIS S.de HOOG M.J.NAJAFZADEH 冉玉平 沈永年 C.KLAASSEN 李春阳 李若瑜 席丽艳 郝飞 |
Affiliation | 大连市皮肤病医院,辽宁大连,116021 荷兰CBS-KNAW真菌多样性中心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皮肤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 大连市皮肤病医院,辽宁大连,116021 荷兰CWS医院检验中心 荷兰CBS-KNAW真菌多样性中心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皮肤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 中山大学附属二院皮肤科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 |
Keywords | 不规则毛霉 AFLP 体外药敏 温度耐受 分子流行病学 |
Issue Date | 2011 |
Citation | 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广州,2011/8/15. |
Abstract | 目的 研究不规则毛霉(曾用名:多变根毛霉)的生长动力学、体外药敏等生物学特征,种内基因分型特点,分析可能的流行传播途径;研究体外药物敏感性与临床转归的一致性,为临床预防及治疗不规则毛霉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临床及环境来源不规则毛霉菌株共21株,所有菌株接种于MEA培养基,绘制生长动力曲线,分析温度耐受性;应用M38-A2进行两性霉素B(AmB)、伊曲康唑(ITR)、伏立康唑(VOR)、泊沙康唑(POS)、Isavuconazole(ISA)、卡泊芬净(CAS)、米卡芬净(MICA)、Anidulfungin(ANI)及特比萘芬(TER)等8种药物的体外药敏测定.应用rDNA-LSU, ITS,RPB1和RPB2的多位点基因测序和AFLP技术进行种系发生树构建和聚类分析,比较结果的一致性并进行种内基因分型和地域分布特征分析. 结果该菌的最佳生长温度为30℃,37℃时生长明显受抑,40℃时生长完全受抑.所有菌株均对AmB敏感(MIC50/MIC90=0.031/0.125ug/ml);其次为Posa (MIC50/MIC90=1/2 ug/ml);少数菌株对ITR敏感(MIC50/MIC90=2/4 ug/ml).VOR (MICs0 >16 ug/ml),ISA(MIC50=16 ug/ml),CAS(MIC50>8 ug/ml),MICA(MIC50>8 ug/ml),ANI(MIC50 >8 ug/ml),TER(MIC50>4 ug/ml)等药物均表现为耐药.AmB的体外结果与临床具有较好一致性,部分体外对ITR敏感的菌株,临床治疗仍失败.基于LSU,ITS,RPB1和RPB2的序列构建的种系发生树与AFLP聚类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将多变根毛霉分为5个基因型(Clade 1-V),结合菌株地域来源、分离时间、物种来源等资料可发现,包括临床和环境来源株的Clade I呈跨度较大的全球性分布,其他四个临床来源株的类群Clade Ⅱ-V呈现较为集中的地域分布特点.结论该菌的感染仅以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为主,与其37℃的温度耐受性差有关;结合体外药敏结果及临床转归,两性霉素B为多变根毛霉感染的一线治疗药物.多变根毛霉的传播易受地理因素影响,多限于局部区域小范围流行,非大气环流的快速传播. |
URI |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230092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第一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