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 体表心电图缺血性J波的机制与临床意义 |
Authors | 郭振峰 杨士伟 周玉杰 胡大一 |
Affiliation |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明基医院心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
Keywords | 心肌缺血 心电描记术 动作电位 肌细胞,心脏 早期诊断 |
Issue Date | 2011 |
Publisher |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
Citation |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10),943-945. |
Abstract | J点与J波正常情况下,心室肌除极方向由心内膜面向心外膜面进行,复极时由于受压力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由心外膜面向心内膜面进行,结果后除极的心肌反而先复极.最后除极和最早复极的过程存在一定的过渡区,持续时间约10 ms,这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QRS波群与ST段交界处的一个突发性转折点,即J点.J点通常位于基线水平,标志着心室除极的结束和复极的开始.1953年Osborn研究表明,某些生理或病理情况下,过渡区增宽,即出现J点从基线偏移,形成具有一定幅度和宽度的顿挫波,称为J波,表现为拱顶状或驼峰状,多位于R波降支.文献对J波的命名报道甚多,如驼峰征、Osborn波、晚期δ波、低温波J点波、帽钩连接、H波、K波、电流损伤波等,目前多数研究主张采用J波或Os-born波,国内更常用J波. |
URI |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286722 |
ISSN | 1009-0126 |
DOI | 10.3969/j.issn.1009-0126.2011.10.025 |
Indexed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