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321-335 of 335
[ABSTRACT] 承蒙张祥龙教授和《北京大学学报》邀请我加入对中国思想与文化范式的讨论。读了祥龙教授的大作之后,我深有同感,故不揣冒昧,也来谈一点想法。目前,关于中国的学问应该怎样做,特别是应该如何处理与西方学术潮流之间的关系,有非常热烈的讨论,而且也已经深刻影响到了教育和科研的实践,但很多讨论和做法根本就没有...
[KEYWORDS] 张祥龙; 范式; 中国学术
[ABSTRACT] 张世英先生在《境界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美感的神圣性"这个美学观点。他说:"中国传统的万物一体的境界,还缺乏基督教那种令人敬畏的宗教情感,我认为我们未尝不可以从西方的基督教里吸取一点宗教情怀,对传统的万物一体做出新的诠释,把它当作我们民族的‘上帝’而生死以之地加...
[KEYWORDS] 人生终极意义; 神圣体验
[ABSTRACT] 今天这个社会,经济市场化,生活艺术化,一讲到美,人们便以为无非是巧颜令色,好看好听,这有什么"神圣性"?所以现在提出美的神圣性,说不定有人会说,"这有点脱离实际吧"?其实,美有低层次和高层次之分:低层次的美,就是声色之美,好看好听。还有高层次的美,就是心...
[KEYWORDS] 美感; 神圣性
[ABSTRACT] 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一书,最近先是在西方,后来在中国引起热烈的关注和争议。它提出了资本的收益率(r)大于经济增长率(g),从而导致财富集中和贫富分化的结论及解决方案。但我们或许首先需要反省一下其中人们可能已经觉得自明的经济平等的前提:即我们是因为什么要平等?各种各样的平等诉求是否需要有一...
[KEYWORDS] 平等; 平衡; 优越
[ABSTRACT]
[KEYWORDS] 马克思历史决定论; 后现代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理论
[ABSTRACT]
[KEYWORDS] 对称性破缺; 整体局部; 艺术哲学
[ABSTRACT]
[KEYWORDS] 经济社会形态; 自然历史过程; 人的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
[ABSTRACT] 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可以理解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思想。然而 ,学术界在对这一命题的理解上却分歧较大。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入手 ,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对这一命题进行了新的诠释。认为经济社会形态和自然历史两者都是“同一个逐渐变革的过程”。在人类社会进入社会主义之前 ,社...
[KEYWORDS] 经济社会形态; 自然历史过程; 人的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
[ABSTRACT] 着力构建与中国大国地位相称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改变"西强我弱"的话语格局,是时代赋予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崇高使命。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对现有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评价体系进行质疑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秩序重建;应与世界主流学术话语体系交锋、交流、...
[KEYWORDS]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构建方略; 交流互鉴; 以问题为导向; “接着讲”; 学术生态
[ABSTRACT]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深入研究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
[KEYWORDS]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自主理论创新; 中国话语体系
[ABSTRACT] 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是当今中国社会人们最为关注、政府最为重视、社会各方面最为担忧和焦虑的重大问题之一,同时又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中最为紧迫、最为重要、最为艰难的构成部分之一。
[KEYWORDS] 代际; 廖小平; 当今中国社会; 中国改革; 理想性; 主体性; 建设机制; 社会价值观念; 反向社会化; 同一过程
[ABSTRACT]
[KEYWORDS] 知识经济; 社会形态; 历史机遇
[ABSTRACT] 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置于世界思想史演进的总进程和总图景予以观照 ,通过与其他形形色色的哲学派别的比较 ,确立其独特的地位、价值和意义 ,是马克思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体现出 ,一方面 ,马克思哲学是哲学的一种形态 ,它是哲学大家族中的一员 ;另一方面 ,它又不是普通的一员 ,它观照和把握世界...
[KEYWORDS] 历史决定论; 哲学派别; 比较哲学; 文本研究; 现代西方社会; 现实研究; 晚期资本主义; 历史规律; 三个组成部分; 机械决定论
[ABSTRACT] 对称性与对称性破缺,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而且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完全有理由上升为一对具有更普遍更深远意义的、相反相成的哲学范畴。这对范畴的研究与运用,不仅可以深化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而且也可以体现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以往对这对范畴的哲学研究主要是从科技哲学的视角...
[KEYWORDS] 对称; 对称性破缺; 构成; 整体局部; 调色
[ABSTRACT]
[KEYWORDS] 未成年人; 道德建设; 书评
Data Facts
Date issued
- 72 2010 - 2017
- 210 2000 - 2009
- 53 1993 - 1999
Indexed Database
- 306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 201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
- 6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
ISSN
- 335 1000-5919
Language
- 335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