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41-60 of 163
[ABSTRACT] 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重大转变的历史境遇中,后现代主义颠覆了西方近代以来确立的历史进步观,并对历史客观性、历史总体性、历史决定论、历史目的论和历史意义的形而上建构进行了彻底的解构.马克思的历史进步理论,作为现代历史进步观念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后现代主义批评的对象.面对后现代主义历史...
[KEYWORDS] 历史进步; 马克思; 后现代主义
[ABSTRACT] 经过<论犹太人问题>和<神圣家族>的铺垫,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彻底了断了与布鲁诺&#183;鲍威尔思想关系.本文通过对这一著述中的三个片段的解读,甄别了马克思、恩格斯论述问题的逻辑和方式,把握了其进行思想论战的特征和思路,指明他与鲍威尔思想之...
[KEYWORDS] 马克思; 鲍威尔; 思想关系; <德意志意识形态>
[ABSTRACT]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生产理论 ,必须科学把握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与分工、精神生产 (自由 )时间与物质生产 (劳动 )时间、精神生产与自由自觉活动、精神产品的精神价值与交换价值等若干重要关系问题 ,从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KEYWORDS] 马克思; 精神生产; 物质生产; 分工; 自由时间; 自由自觉活动
[ABSTRACT] 在马克思哲学中,科学的历史观与人文的价值观相互联系,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一,价值观脱离历史现的支撑而显示出纯粹的价值悬设性;二,历史现与价值观的初步统一,但价值观仅仅单线地附载于历史现之上;三.历史的价值性与价值的历史性之间的有机融合.从三阶段的发展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理论也经历了两个阶...
[KEYWORDS] 马克思; 科学历史观; 人文价值观; 唯物史观
[ABSTRACT] 奠基于全面而系统的文本基础之上的研究,最终呈现出一个与以往很不相同的马克思形象,形成对马克思哲学新的理解,把其关乎理解世界的哲学方式的超越、新的世界观的阐释、社会历史的全新把握、社会认识论和历史阐释学的探究和鲜明的哲学归旨与思想特征等方面充分揭示出来.文本研究的最大启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必...
[KEYWORDS] 文本; 马克思; 哲学现
[ABSTRACT] 在马克思的视阈中,所谓世界历史,并非各个民族历史的简单相加,而是各民族历史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世界历史境域下,个别国家的超常规发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带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就为各个国家谋求独特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邓小平正是立足当代&quot;世情&quot;和中国&...
[KEYWORDS] 马克思; 邓小平; 世界历史; 跨越式发展
[ABSTRACT] 与一般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不同,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具有独特的视域和维度.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历史性否定,没有像黑格尔理论和众多后现代理论那样停留在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感性的物质层面,对现代性展开了现实的超越.而从资本维度对现代性内在逻辑的深刻剖析,使马克思把握了现代性的根本,为...
[KEYWORDS] 马克思; 现代性; 批判; 资本; 历史唯物主义; 当代意义
[ABSTRACT] 本文通过对<路易斯&#183;亨&#183;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和其他笔记内容的具体探究,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几个笔记不同态度的认真考察,尝试提出:柯瓦列夫斯基笔记并非马克思晚年笔记的核心,它主要研究的是东方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和未来发展道路问题;摩...
[KEYWORDS] 马克思; 晚年笔记; 原始核心; 摩尔根笔记
[ABSTRACT] 本文探讨了福山历史终结论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差异,并就福山和科耶夫、斯特劳斯的思想关联做了辨析,强调所谓历史的终结,只不过是某种特定的历史概念的终结;所谓马克思主义的终结,只不过是对待马克思的某种态度的终结;历史不会终结,马克思主义也没有终结.
[KEYWORDS] 福山; 马克思; 黑格尔; 科耶夫; 施特劳斯
[ABSTRACT] 人本主义技术批判的理论基点是某种抽象的理想人性,由于它把技术和人性对立起来,并因此对技术采取片面的否定态度,以致于在不可遏止的技术进步之势面前,人本主义的技术批判论者往往对人性和社会发展的前景感到悲观.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同样陷入了这种困境.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
[KEYWORDS] 人本主义技术批判; 马克思; 马尔库塞
[ABSTRACT] 朴素式阅读把阅读仅仅视作一个直观地看和读的过程,似乎面对马克思的文本,无需任何理论和现实的中介,它不曾考虑过阅读本身,包括阅读者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旨趣,所阅读文本的语言和风格,阅读的场景和节奏,等等.征候式阅读把阅读视作一种生产,关注文本中的空白、沉默和缺漏,认为能够看得见什么,看不见什么,不是...
[KEYWORDS] 马克思; 朴素式阅读; 征候式阅读; 互文式阅读
[ABSTRACT] 五种社会形态是连续两次划分的结果,不但每一次划分都使用同一标准,而且穷尽了母项"社会"的全部外延,因而完全符合概念划分规则。退一步说,也许会有一天,人们发现了新的私有制或公有制社会,因而五种社会形态便没有穷尽母项"社会"的全部外延,也不会否定马克思以所有...
[KEYWORDS] 五种社会形态; 马克思; 大同社会; 封建社会; 亚细亚生产方式
[ABSTRACT] 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化,文本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探究当代学者文本研究的方法与思路,了解他们的学术旨趣与理论姿态,评析文本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厘清当前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主要路向,是一项富有理论意义的工作.
[KEYWORDS] 马克思; 文本研究; 解释学; 互文性; 原初形态
[ABSTRACT]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关于异化问题的争论,今天仍有必要对其进行学术上的反思.异化只是一个哲学术语,用它来解释由于主体自身变化而产生对立面并转而同主体对抗的矛盾是成立的,没有必要赋予异化概念过多的政治含义.用异化说明某些社会矛盾现象不等于用异化这一抽象哲学概念去说明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
[KEYWORDS] 异化; 反思; 黑格尔; 马克思
[ABSTRACT]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显示出马克思的思想达到的新高度,这是他多年思考、探索的结果,也是一个艰难的剥离与建构过程的完成.本文以文献材料为依据,对这一著作撰写之前马克思思想的演变给予了新的梳理.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长期流行的&quot;两个转变&quot;的诠...
[KEYWORDS] 马克思; 青年黑格尔派; 传承; 决裂; 重构
[ABSTRACT] 马克思特别重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这一学说是“对事实的全部理解的基础”,而这一学说能够产生,在思想史上有两个作为前提的关键的环节,一个是劳动产生价值的思想,一个是对劳动进行一般和特殊的区分.这两个关键环节也就是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的理论来源.这两个关键的思想基础分别由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提出的,...
[KEYWORDS] 马克思; 劳动二重性学说; 理论来源
[ABSTRACT]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历史视域中关涉到对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关系的识别,在现实层面则导向对马克思哲学当代价值的不同认肯,因此是一件命运攸关的事情.本文从梳理马克思有关&quot;消灭哲学&quot;的言论开始,通过对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的差别性比照,从哲学形态转变...
[KEYWORDS] 马克思; 哲学革命; 哲学形态; 同质性神话
[ABSTRACT] 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决不是对人类以往的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哲学遗产的简单否定或抛弃,而是在有机综合二者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哲学形态。综合创新、创立新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哲学革命、哲学变革的真正实质。辩证性、实践性、统一性,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三大本质特征或三个基本规定性。
[KEYWORDS] 马克思; 哲学革命; 实质; 综合创新; 新唯物主义
[ABSTRACT] 《资本论》第一手稿(即《1857-1858年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不仅是马克思经济学创新的主要作品之一,也是其哲学创新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它是继马克思19世纪40年代的初步哲学探索之后,其哲学思想发展的又一座高峰,是马克思哲学创新第二阶段(《资本论》创作阶段)的奠基之作,也是其哲学创新第三阶...
[KEYWORDS] 马克思; 《资本论》; 《1857-1858年手稿》; 哲学创新
[ABSTRACT]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进步观是对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理性主义历史进步观的根本性变革,其变革的标志便在于改变了以往哲学家从抽象的人或直观的人角度来理解和阐释人类历史的进程.马克思在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历程和揭示进步的规律时,以现实的人当作他思考、探究社会历史之谜的前提和出发点.现实的人概念是马克思历史...
[KEYWORDS] 历史进步观; 现实的人; 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