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20 of 79
[ABSTRACT] 随着组织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技术已经替代了传统形而上学,成为支配社会的主导力量。技术的支配作用使社会、人及人的思想走向了单向度化,人们越来越认同当下的社会,思想与现实之间的批判性张力消失殆尽。面对这样的历史与思想语境,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力图恢复以现象与本质、主体与客体、现实与潜能...
[KEYWORDS] 单向度; 形而上学; 否定性; 技术
[ABSTRACT] 随着组织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技术已经替代了传统形而上学,成为支配社会的主导力量。技术的支配作用使社会、人及人的思想走向了单向度化,思想与现实之间的批判性张力消失殆尽。面对这样的历史与思想语境,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力图恢复以现象与本质、主体与客体、现实与潜能等二分法为基础的形而上学,...
[KEYWORDS] 单向度; 形而上学; 否定性; 技术
[ABSTRACT] 对于全球化,哈维从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理论的视角这样来描述:"全球化可以被视作一个过程、一项条件或者一个特定的政治规划。""它创建了独特的地理景观,一个由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和领土组织构成的人造空间,这促进了它在
[KEYWORDS] 空间规划; 空间理论; 地理景观; 哈维; 空间秩序; 福特主义; 生存过程; 绝对剩余价值; 活动空间; 现代性
[ABSTRACT] 《马克思的幽灵》是德里达从解构立场重新阅读马克思的理论成果。针对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形而上学,德里达要解构的是在场形而上学的内在封闭性特征,开启非形而上学的原初场域,并在此场域中揭示面向未来的承诺,一种"弥赛亚性"的承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德里达解构马克思主义哲学遗产中的形而...
[KEYWORDS] 黑格尔哲学; 资本全球化; 批判理论; 《精神现象学》; 延异; 初场; 路易·波拿巴; 哲学批判; 马克思思想; 在场性
[ABSTRACT] 随着1960年代消费社会的兴起,对消费社会的哲学批判构成了法国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主题。列菲伏尔关于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的批判直接影响到了情境主义的创始人德波,形成了景观社会的批判理论。在德波看来,商品的丰裕和电子影像技术的发展,使现代社会成为影像积聚的社会,社会存在的一切都体现为表象,社会...
[KEYWORDS] 景观; 影像; 德波
[ABSTRACT] 《黑格尔导读》是科耶夫解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重要成果.在这一解读中,科耶夫将黑格尔哲学发挥为三大主题:即主人-奴隶的辩证法、历史的终结与人的自由的实现,其中主人-奴隶的辩证法构成了整个解读的基础.在这一主题中,欲望、死亡、承认、劳动等内容被呈现出来,体现了科耶夫以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为中...
[KEYWORDS] 主人-奴隶辩证法; 死亡; 劳动; 承认
[ABSTRACT] 可以将形而上学理解为从理念、主体出发来统摄社会历史生活的哲学思考,这是主体理性霸权的表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核心在于,通过哲学与社会历史生活之间的互文性关系,实现了哲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批判性互读,走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问题域.这是我们从马克思哲学出发,走向当代社会历史批判的理论起点.
[KEYWORDS] 马克思; 形而上学; 马克思哲学
[ABSTRACT]
[KEYWORDS] 后生产; 影像; 符号; 鲍德里亚; 批判理论
[ABSTRACT] 按照我的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人类学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在这种唯物主义的视界中,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劳动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KEYWORDS]
[ABSTRACT] Althusser believed that Capital has opened the door to historical science.Marx's Capital criticized the humanist philosophical method of class...
[KEYWORDS] 阿尔都塞; 历史科学; 黑格尔哲学; 葛兰西; 理解历史; 历史理论; 《精神现象学》; 卢卡奇; 人类史; 认识对象
[ABSTRACT]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现代资本主义进入到了符号模拟时代,这是工业生产时代的终结,也是以工业生产为基础的革命的终结。在符码统治一切的时代,传统批判理论失去了现实的根基,新的激进批判理论只能以非组织的、无意义的符号反抗符码的统治地位。这是鲍德里亚面对后生产时代所寻求的一种激进反抗。但这种反抗,只是一种话...
[KEYWORDS] 后生产; 革命; 影像; 超真实; 符号
[ABSTRACT]
[KEYWORDS] 列斐伏尔; 西方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 日常生活批判; 黑格尔主义; 日常生活领域; 文本学; 生活结构; 生产理论; 伊波利特
[ABSTRACT]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扩散,总体性的哲学观念受到了根本性的否定,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理论,作为现代性谱系的构成要素,也成为后现代批评的焦点.本文从资本逻辑的历史形态学出发,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思想是他批判资本主义及其文化的理论基础,强调差异、非总体化的后现代主义,体现了资本在后组织化(弹性生产)资本...
[KEYWORDS] 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 总体性; 资本逻辑
[ABSTRACT] 鲍德里亚在其<生产之镜>中对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内在关系进行了讨论.鲍德里亚认为,虽然马克思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但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仍然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生产逻辑,这种逻辑并不能说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即符号支配一切的社会.在<生产之镜>中,鲍德里亚的主题就是要走出这...
[KEYWORDS] 鲍德里亚; 马克思哲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 后现代
[ABSTRACT] Liu Senlin, in the opin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nks that the current forming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ust get rid of those concepts dis...
[KEYWORDS] developmentalism; "space" issue; theory of State; system and value; consumption society
[ABSTRACT] 本文主要分析了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批评性分析.鲍德里亚认为劳动概念是政治经济学创造出来的,当马克思以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潜能规定时,马克思的理论恰好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另一种意识形态.但由于鲍德里亚面对的对象是青年马克思处于人本学影响下的劳动概念,并将劳动的实证化理解作为补充,因此他虽然揭示...
[KEYWORDS] 鲍德里亚; 劳动; 批评
[ABSTRACT]
[KEYWORDS] 电视节目; 梦想中国; 区分原则; 感时; 各色人等; 自觉认同; 这个世界; 理性主体; 哲学系; 使人
[ABSTRACT]
[KEYWORDS] 现代性重构; 社会主义价值观; 价值理念; 集体主义; 实践理性主义
[ABSTRACT] 随着消费社会的产生,我们就走到了一个暧昧的时代。这是真实与幻象、压抑与升华、物化与物性交织在一起的时代,也是艺术置于色情的时代。在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之后,在一切艺术作品可被复制的时候,艺术真确性的消失,构成了机械化生产时代物性消失的回应,物性的暧昧,
[KEYWORDS] 机械化生产; 感性经验; 现代性; 手工劳作; 精英知识分子; 救赎之路; 一只手; 超现实主义; 消云; 个人特色
[ABSTRACT] 本文主要分析了早期鲍德里亚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从符号学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对现代艺术的思考。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与电子媒介时代,艺术已不再是对对象的表象,也不是主体内在本质的表现。而是一种功能化符号体系制约下的消费行为,现代艺术是一种符号拜物教。鲍德里亚的思考,虽然深刻,但陷入...
[KEYWORDS] 符号拜物教; 现代艺术; 符号学; 鲍德里亚; 符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