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13 of 13
 | 
期刊文章
Fulltext
鲁夫
社会科学家
1989
[ABSTRACT] 近几年来,面对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和哲学等学科的活跃局面,史学界的危机感日重,故有“中国当代史学危机”一说。危机感唤醒了反思意识。史学工作者在困惑、在反省、在探索。有人认为,目前的危机主要应当归咎于以往“左倾思潮”的恶劣影响。在动乱的年代,史学屈从于权贵的意志,出于政治需要而曲解史实,...
[KEYWORDS] 中国当代史; 史学工作者; 历史哲学; 伪史; 五十年代; 中国史学; 政治需要; 史学学; 治史; 当代思想
期刊文章
Fulltext
万俊人
社会科学家
1989
[ABSTRACT] 在现代西方诸种社会思潮中,确乎还没有哪一个流派或学说象存在主义这样对西方现代哲学、伦理学、政治、以及社会实际生活等方面,发生过如此浩大而广泛的影响。它以其独特的人生关注吸引了包括东方、东欧在内的差不多全球人类的注意力,深深渗透于西方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年市民群体的生活方式之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KEYWORDS] 存在主义伦理学; 西方伦理学; 伦理学说; 西方现代哲学; 人类文化现象; 方诸; 现代伦理; 强力意志; 从康德到黑格尔; 主体性
期刊文章
Fulltext
冀建中
社会科学家
1989
[ABSTRACT] 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是一场深刻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革命。它的影响远远大于当时的政治、宗教改革,虽然它作用的方式比政治、宗教改革要平和得多。它的产生与发展也从根本上动摇和改变了西方哲学界。从此,哲学低下了高贵的头,科学主义成为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立场。这是哲学的一大变革与进步。中国哲学迄今尚未发生...
[KEYWORDS]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哲学教科书; 近代科学; 普遍必然性; 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 纯粹理性; 批判哲学; 玄学家
[ABSTRACT] 在1953—1964年期间,赫鲁晓夫主持苏共中央的工作十一年多,主持苏联政府工作六年多。当时,他本人被有些人吹捧为“宇宙之父”,“活着的列宁”。那个时期也被认为是“光荣的时期”。待他下台后,他当政的时期又被斥之为“唯意志论”和“主观主义”的时期。在勃列日涅夫时代,他实际上成了一位遭到轻蔑、被全...
[KEYWORDS] 斯大林分子; 勃列日涅夫; 苏共中央; 莫斯科新闻; 大清洗; 莫洛托夫; 内务人民委员部; 卫国战争; 朱可夫; 基洛夫
期刊文章
Fulltext
王宗昱
社会科学家
1989
[ABSTRACT] 1984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人心与人生》一书在内容上已有许多解放后的思想掺入其中,但其大旨则与当年相去不远。总的说来,梁漱溟此后对柏格森哲学的理解受到了中国哲学的背景影响,并且他又反过来用柏格森的一些学说企图对儒家的道德人性论作出新的解释。我们姑且把这以后的哲学称为后期哲学。梁漱溟前期的哲学基...
[KEYWORDS] 梁漱溟; 柏格森; 人心与人生; 创化论; 生命本体; 相去不远; 唯识学; 自由本性; 意识活动; 学林出版社
期刊文章
Fulltext
雷希
社会科学家
1988
[ABSTRACT] 一、引言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20世纪的的两种奇妙的文化心理现象。一方面,作为发生在本世纪特定历史时期的一次强大的哲学运动,实用主义在当代业已衰落;然而,另一方面,“实用主义方法虽然现在比前几年更经常受到怀疑,但却仍然是美国人对问题作出反应的主要方式”。
[KEYWORDS] 詹姆士; 伦理精神; 道德文化; 历史时期; 伦理学说; 民族精神; 伦理思想; 功能论; 皮尔士; 现代伦理
期刊文章
Fulltext
王宗昱
社会科学家
1989
[ABSTRACT] 梁漱溟思想和柏格森哲学的关系,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批判梁漱溟”运动中多有人论述。其时,人多以为梁漱溟属柏格森一派的唯意志论。三十年过去了,这种印象仍未消除。吕希晨所著《中国现代哲学史》一书亦从此种角度出发分析梁漱溟的哲学。虽然这些论述都有偏颇之处,但梁漱溟思想和柏格森哲学有关系已为学术界许多人认...
[KEYWORDS] 梁漱溟; 柏格森; 中国儒家; 创化论; 人心与人生; 中西学术; 现量; 儒家学说; 圆成实性; 李石岑
期刊文章
Fulltext
魏英敏
社会科学家
1989
[ABSTRACT]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伦理学界和整个学术界一样,解放思想,开展争鸣,重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探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使学术思想有较大的发展。一、简要的回顾众所周知,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道德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伦理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以人为中心的,教导人...
[KEYWORDS] 伦理学家; 伦理学界; 规范伦理学; 道德主体性; 院系调整; 社会生活发展; 伦理学研究; 支配作用; 职业道德建设; 解放思想
[ABSTRACT] 现代西方伦理学发展的基本倾向之一就是试图使伦理学取得严谨的科学地位,把伦理学纳入精确的科学性轨道,使伦理学象科学知识的其它部门一样得到发展。这种倾向在当代西方行为技术伦理学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个学派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B·F·斯金纳。
[KEYWORDS] 伦理学家; 斯金纳; 技术伦理学; 西方伦理学; 方法论原则; 道德评价; 道德主体; 道德品质; 心理学教授; 最终价值
期刊文章
Fulltext
朱德生
社会科学家
1989
[ABSTRACT] 曾经有许多人,在“为自由而奋斗”的口号下,做出了名留史篇的光辉业绩;也曾经有人,在“为自由而奋斗”的口号下,误入迷途,抱恨终身;也曾经有人,在“为自由而奋斗”的口号下,煽动一部分人,干起了反自由的营生。而且,这些在理想上相去万里的人,甚至可能在同一环境中、同一斗争中同时存在。这是自由女神的命运...
[KEYWORDS] 相去万里; 人从; 中才; 亲戚朋友; 黑格尔哲学; 人的特点; 辩证思维; 外部世界; 环境破坏; 现代化建设
期刊文章
Fulltext
张志刚
社会科学家
1989
[ABSTRACT] 在现代西方历史哲学的研究中,人们常把克罗齐和柯林武德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但这些比较大多是附带的和局部的。本文则想从总体上做一次尝试。应当承认,这种尝试有不少难处。仅从克罗齐和柯林武德历史哲学思想的丰富性来看,就很难在一篇短文中全面地比较他们的学说。尽管如此,我们仍可选择一个可行的角度,即从他们历...
[KEYWORDS] 柯林武德; 历史哲学思想; 历史观念; 克罗齐; 西方历史; 文则; 历史理解; 史学方法; 活着; 国别史
期刊文章
Fulltext
魏英敏
社会科学家
1989
[ABSTRACT] 在枫叶一片火红的季节,我们中国伦理学访日代表团一行八人,怀着愉快的心情,踏上扶桑之地。我们在东京都与伦理研究所的同仁,举行第二次中日实践伦理学术讨论会。主要是围绕职业伦理和家庭伦理进行讨论与交流。我们在日本逗留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七、八天。我们除在东京活动之外,还到静冈县境内的富士山脚下的伦理学苑...
[KEYWORDS] 中国伦理学; 箱根; 学术讨论会; 超高层建筑; 新宿; 参观访问; 静冈县; 学术交流; 道德品质; 丸山敏雄
期刊文章
Fulltext
魏英敏
社会科学家
1988
[ABSTRACT] 道德、伦理问题,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有目共睹。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个民族,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不讲道德,不论伦理的。道德、伦理是人类社会化的工具,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一个人不思道德,不讲论理,他在社会上将无立足之地,他就不会有真正充实、愉快和幸福的生活。换言之,一个人没有道德,不懂做人的道理,他...
[KEYWORDS] 道德规范体系; 讲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 无立足之地; 精神文明建设; 全局利益; 思想觉悟; 人民群众; 社会哲学; 理论概括
Results 1-13 of 13
  • <<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