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20 of 72
[ABSTRACT]
[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ABSTRACT] 对德国国民性的反思是马克思一生思考的主要议题之一,其始于马克思早期作品《献给父亲的诗作》。马克思由个人情感上升到对人性的反思,用很大的篇幅展示了德国国民性中多种负面的样态,诸如大言欺世却懦于行动、"在思想的海洋里沉浮"、"与现实联系得过分紧密"、喜好编造...
[KEYWORDS] 马克思; 人性; 德国; 国民性
[ABSTRACT] 在现在留存下来的马克思数量庞大的笔记中,有的内容几乎都来自他人的著述而鲜有马克思本人的表达,不仔细研读和琢磨很难从这些摘录中看出他的真实用意.正因为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文献基本上没有纳入研究者的视野乃至被完全舍弃了.本文通过对其早期文献《伊壁鸠鲁哲学》中的梳理和解读,说明在内容繁杂、思路...
[KEYWORDS] 马克思; 伊壁鸠鲁; 哲人; 神; 凡人
[ABSTRACT] 马克思主义并不拒斥、更不否定情感和爱,而是将其纳入了一个更宽广的历史视野、更复杂的解释空间和更具体的社会环境之中.在达到这种认识之前,马克思通过文学作品既展示了他对情感和爱的珍视和向往,也生发出更多的矛盾和困惑,诸如:为什么父母之爱会带来痛苦?为什么渴望爱的人却会陷入无爱之中?为什么权倾一时的...
[KEYWORDS] 马克思 情感 爱 复杂性 局限性
[ABSTRACT] 在早期著述《伊壁鸠鲁哲学》中,马克思通过比较分析在幸福问题上伊壁鸠鲁式的重视形而下层面的"身体健康,内心宁静"和普卢塔克式的关注形而上层面的"精神自由,神性境界"各自的必要性和局限性,强调必须坚持主体与对象、个体与普遍、肉...
[KEYWORDS] 幸福 身体 精神 超越
[ABSTRACT] 笔者应邀来到马克思出生和思想起源之地——德国特里尔(Trier)进行为期一年的合作研究和学术访问.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上午都要坐车从住地到位于市中心布吕肯大街(BrückenstraBe) 10号的马克思故居博物馆和距此仅隔一个广场的诺伊大街(NeustraBe)83号的燕妮...
[KEYWORDS] 青年马克思; 诗歌; 人性; 爱
[ABSTRACT] 哲学与现实世界、哲学的“内在”特征与“外在”环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复杂关系,二者既不能完全疏离乃至隔绝,但也不可不加分别地相互混淆和取代.在早期文献《伊壁鸠鲁哲学》中马克思专门讨论了这一问题,并以其还不够系统和完善的论述表达了他初步的思考,这对他以后的思想发展和理论建树有非常重要的奠基性意义,...
[KEYWORDS] 哲学; 现实; 关系; 哲学史
[ABSTRACT]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编辑、出版工作目前业已过半,已出各卷次总体上质量上乘,但其社会影响尤其是"学术资料卷"的利用情况不能令人满意,自觉把新的考证文献有效地运用到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和解释中的研究者及相应的成果还比较少。而以往的教训则启示我们...
[KEYWORDS] 马克思; “历史考证版”; 文本个案; 解读
[ABSTRACT] 当代中国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和哲学还在建构当中,但就目前哲学研究的现状看,在队伍构成、研究视域和理论倾向等方面,基本上可以说是由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组合而成的总体格局,以及各自所显现出的以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为特征的社会影响和变革意向。审慎、客观地分析这种...
[KEYWORDS] 中国传统哲学; 西方哲学; 马克思主义; 哲学形态
[ABSTRACT] “:博士论文”是马克思登上德国思想论坛的“亮相之作”。奠基于扎实的学术训练和哲学史梳理,马克思质疑和推翻了以往原子论研究中贬抑伊壁鸠鲁贡献的流行见解“,用显微镜去发现”和辨析了他与作为其思想先驱的德谟克利特在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差异,借此表明伊壁鸠鲁代表的自我意识哲学“不是幻想,而是真理”,因为这...
[KEYWORDS] 马克思; 原子; 感性; 自由; Karl Marx; Atom; Sensuous Perceptions; Freedom
[ABSTRACT] 从总体上看,文本研究目前在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格局中仍然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论者言说其重要性的多,但真正介入的少,很多人并没有把这种研究看作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础和理解马克思思想最重要的途径,反而只把它看作少数学者的特殊兴趣和研究路向;更有甚者,当这一方面的研究刚刚取得一定的进展、出现一些...
[KEYWORDS] 马克思; 文本; 版本; 思想; 当代性
[ABSTRACT] 马克思哲学起始点的状况是他最终所达到的思想高度的基准线。作为早期作品的《伊壁鸠鲁哲学》不仅仅是摘抄,而是马克思当时一些朦胧而朴素的想法乃至不无矛盾和混乱的思绪的记录,构成一幅复杂的思想图景,涉及诸多重大而永恒的哲学问题,不管他当时的思考是否有明确的答案,或者与后来思想的发展有多么大的差别,但能...
[KEYWORDS] 马克思; 哲学起源; 世界; 主体; 《伊壁鸠鲁哲学》; 天象
[ABSTRACT] 在当代新的境遇下重新研究《资本论》的哲学思想,一个前提条件是进行《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和清理。大而言之,可以把《资本论》第一卷发表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对其哲学思想的研究分为如下类型:战友和学生的阐释和宣传,政治领袖的理解和推动,《资本论》研究中的"苏联模式",西方马...
[KEYWORDS] 《资本论》; 《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 学术史; 马克思
[ABSTRACT] 马克思是一个特殊的思想家和写作者,其著述中成型、定稿的作品很少,留存下来的绝大部分是手稿、笔记、摘录和书信;其观点和体系的丰富内涵并不完全体现在那些表述明确的论断中,而是深藏于对这些观点和体系的探索、论证过程中.举凡学界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嘲讽误为他本人思想的转向、无视其系统而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及...
[KEYWORDS] 马克思; 文本; 细节; 思想
[ABSTRACT] “原子论”是古希腊罗马时期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形态,也是观照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起源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早期著述《伊壁鸠鲁哲学》中,马克思通过摘录《物性论》梳理和甄别了卢克莱修关于构成世界的不同物质层次及其各自的特性、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及其哲学含义、人的精...
[KEYWORDS] 原子论; 《伊壁鸠鲁哲学》; 《物性论》; 马克思
[ABSTRACT] 在马克思留存下来的文献中,“摘录、笔记和批注”占了相当大的部分,其中有的基本上都是他人著述的摘录而几乎没有他本人的评论,且因语义晦涩、议题纷杂、思路难辨,被国内外研究者所忽略.借助所摘录的书中提供的比较视野,马克思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把古希腊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感性知觉和人的思维各自...
[KEYWORDS] 伊壁鸠鲁哲学; 世界本原; 感性知觉; 人的思维
[ABSTRACT] 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当代中国面临着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一方面作为建党立国的思想理论基础,仍然处于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的总体图景中却被严重地边缘化了.作为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虽然知道导致这种两重效应的原因很复杂,有些社会因素仅靠学者自身的努力还无法根本改变,...
[KEYWORDS]
[ABSTRACT] "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是一个无神论者,但他之无神论不是天生或者传承的,而是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探索,从有神论转化、发展而来的。对马克思的研究来说,问题的关键或许不在于理解其无神论思想的具体观点和内涵,更重要的是需要梳理和思考他是如何由一种截然不同的思路转而形成另一种类型的宗教观的...
[KEYWORDS] 马克思; 思想起源; 爱; 精灵; 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