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20 of 410
[ABSTRACT] 流动科技馆项目在中国不断推进,是我国科技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内外科技馆评估指标体系以及流动科技馆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相关研究和实践成果的特点.国外相关评估指标体系较为系统,评估方式较为科学,但部分指标不符合中国国情;国内相关评估指标体系对群体和社会效果、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调符合中国国...
[KEYWORDS] 流动科技馆; 评估体系; 文献综述; mob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evaluation system; literature review
[ABSTRACT] 塞奥弗拉斯特、雷、怀特、林奈、梭罗、缪尔所属的博物学认知传统曾推动植物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的创立和发展,在科学日益专门化的今天,它也能启发植物园改进植物文化传播工作。植物园工作中重启古老的博物学,有助于平衡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科学家视角与公众视角、公共知识与个人知识、外来种与本土种、驯...
[KEYWORDS] 博物学; 植物文化; 个人知识; 本土知识; 步道植物导赏
[ABSTRACT] 李思训是中国画史上非常重要的山水画家,以青绿山水画著称。然而由于材料的缺乏,一直以来关于李思训绘画的研究都较为简略。本文结合目前可见的传统画史材料、正史文献和新出考古材料,对李思训生平、画事及画风进行重新发掘,尽可能详细考察其生平事迹、性格特征,进而特别依据唐人记述及可见的唐代图画资料,从画题...
[KEYWORDS] 李思洲; 山水画; 绘画风格
[ABSTRACT] 《礼记·乐记》篇对乐教作出了极为丰富和深刻的阐发。嵇康批评地继承了乐教的传统,并借由音乐问题阐发了新的理论方法和思想路径。本文通过分析《乐记》、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琴赋》及《养生论》等文献的相关段落,探究乐教思想,并借此理解嵇康思想的旨趣。
[KEYWORDS] 嵇康; 乐教
[ABSTRACT] <正>《石涛画语录》第十七章《兼字》,在整个石涛画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所提出的“兼字”的概念,在中国艺术理论史上具有很高价值,但其涵义晦涩,至今真实意思并没有被揭明。兼者,兼有、兼融、兼通也。兼字,即“兼有字的功夫”。“兼字”这一概念,“字”是中心词。石涛通过“字”涵义的内...
[KEYWORDS]
[ABSTRACT] 在柏拉图的某些对话录中,苏格拉底坦诚的"无知"常被看作谦虚的象征,由此人们或者制造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对立,或者把二者都解释为一种不可知论。但通过更深入地考察表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无知"其实是一种同时以"知识"和"无知&...
[KEYWORDS] 无知; 明智; 节制; 辩证法
[ABSTRACT] 汉斯·贝尔廷提出"图像媒介身体"三位一体的图像人类学理论,以身体为核心,旨在强调身体之于图像的重要性。一方面,对图像的制作、感知和理解皆是通过身体来完成的;另一方面,身体也承载着记忆、想象、梦等心灵图像。与此同时,制作图像的原始动机在于对死亡的克服,这就使得图像与影子一样不...
[KEYWORDS] 汉斯·贝尔廷; 图像; 身体; 死亡; 具身化
[ABSTRACT] 作者不同意学术界长期流行的见解,认为《正统道藏》署名李筌的《黄帝阴符经疏》不是抄袭署名袁淑真的《黄帝阴符经集解》。通过考察两个注本的传抄失误和有意改写,可知这些差异不能支持流行见解。而相关目录资料显示李筌本的记录比较早,袁淑真本的记录是南宋初年,袁淑真的署名则值得进一步考察。论文注意到骊山老母...
[KEYWORDS] 刘师培; 骊山老母; 袁淑真; 阴符经
[ABSTRACT] 本文试图通过对华严宗初祖杜顺与五台山关系的分析,揭示中古东亚佛教宗派建构史上的一种模式:圣境与圣僧——指那些被视为菩萨化现的高僧——的双重交互确认.杜顺在中唐以后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化身,并于宋初被尊奉为华严宗初祖.本文首先考证了杜顺乃文殊化现这则传说的来源及其形成时间,进而追问这则传说产生的思想...
[KEYWORDS] 杜顺 五台山 文殊信仰 三圣圆融 圣境 圣僧
[ABSTRACT] 当代社会学家吉登斯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进化论进行批判,就前资本主义社会而言,他强调历史发展的"延续";就资本主义社会而言,他强调历史发展的"断裂",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就只适合于解释资本主义社会。针对此,笔者对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是...
[KEYWORDS] 进化论; 延续; 断裂; 历史唯物主义; 吉登斯; 马克思
[ABSTRACT] <正>叶秀山先生走了,留给我们的是"纯思者"的永久形象。法国哲学家、思想家利科(P.Ricoeur)在悼念他的挚友、法国人格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慕尼埃(E.Mounier)时说:"他不再回答我们的问题了……死亡的残酷在于彻底改变了正在进行着的文字事业的活...
[KEYWORDS] 纯思者; “纯粹”; 叶秀山
[ABSTRACT] “俄罗斯世界观”作为俄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基础,具有有机性、宗教性、理想性和集体主义等特点,这些特点妨碍俄国现代化.以“俄罗斯世界观”为基础的俄罗斯哲学对俄国现代化的反思和批判,是不把“现代化”看作社会理想和最高价值,而只看作是具有更高的人文立场和精神关切.
[KEYWORDS] 俄罗斯世界观; 俄国现代化; 哲学的作用
[ABSTRACT] 阴阳五行观念深刻地形塑了中国古代政治的气质取向。在先秦,阴阳和五行原本彼此独立,各自经历了长期的意义演变进程,从自然话语一步步转为人事政治的法则,政治意涵不断丰富、增强并固定化,最终在稷下学中实现了融合。五行观念的一支与阴阳观念合流,形成了《管子》四时教令的体系,在哲学上实现了对于普遍性和特殊...
[KEYWORDS] 阴阳五行观念; 四时教令; 五德终始说; 阴阳观念
[ABSTRACT] 国家艺术资助制度是中美两国扶持文化发展的关键性制度设计,是文化领域公共政策的重要发力点.中美国家艺术基金制度政策目标类似,但两国国情迥异,现阶段面临的挑战也不尽相同,因而在运行方式上既有相近,又有差别.中美均奉行政府文化干预,但美国实现了市场与政府机制的交叉作用,且在不同阶段实施差异化的政策范...
[KEYWORDS] 国家艺术资助; 文化公共政策; 比较政策学
[ABSTRACT] 以往对谭嗣同政治思想的解读,主要有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两种相反的观点。实际上,谭嗣同的思想中同时包含这两种相互矛盾的倾向,而以后者更为显著。他在《仁学》中建立了一种"以太—仁"的普遍主义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世界主义的两个面向:地球"大一统"的政治愿...
[KEYWORDS] 《仁学》; 普遍主义; 世界主义; 民族主义
[ABSTRACT] <正>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藏石涛款《山水图》十二屏,立轴,绢本,每屏纵168.5厘米,横48.4厘米,设色。体制巨大,古雅幽淡,颇新人耳目。石涛早年作品被确认为真迹的不多,如果此十二屏被证明为石涛所作,对石涛早年艺术的研究来说,其价值可能不低于《百开罗汉图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KEYWORDS] 石涛; 积翠; 百开; 书画集; 馆藏书; 美术出版社; 白龙潭; 大涤子; 白文印; 竹石图轴
[ABSTRACT] 意象之美的哲学本体论基础在于,天地万物是一大相互依存、相互构成的网络整体,每一事物都是此整体上的一个交叉点,此交叉点以它之外的无穷事物为其母源。意象之美就是从一个作为"象"的交叉点,体会到此象外无穷事物这一母源之"意"。此种体会、玩味就是一种审美意识。故...
[KEYWORDS] 意象美; 显隐美; 哲学本体论; 在场与不在场; 网络整体; 回归母源
[ABSTRACT] <正>南宋末年的诗人蒋捷曾写下这样一首词: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场雨,在三个不同的时间场合听到,抑或在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感受到,竟有了如此不同的感受。少年时听...
[KEYWORDS] 艺术审美; 《译畔行吟图》; 当下
[ABSTRACT] 对《楞伽经》如来藏思想的系统研究由来已久,成果丰富,然目前之研究仍多只重于从"藏"而非"如来"的视角来解读。新近的研究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一定程度上开始转换视角。本文延续这一思路,从"如来"的角度解读《楞伽经》的如来藏思想,认为其与&...
[KEYWORDS] 自觉圣智境界; 如来藏; 识藏; 无我如来藏; 不空如来藏
[ABSTRACT] 文章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启蒙性质的论述,分别考察了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法哲学和政治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着重说明了康德政治哲学中实践、经验的、实用的特征,费希特关于民族自由的法则和人类自由精神的论述,以及黑格尔辩证的法权体系.
[KEYWORDS] 法国大革命; 启蒙; 政治共同体; 民族精神
Data Facts
Publisher
Indexed Database
- 38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 8 A&HCI
- 3 ESCI
- 2 A&HCI
- 2 CPCI-S(ISTP)
- 2 EI
- 2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 1 SCI(E)
ISSN
Content Type
- 371 Journal
- 25 Newspaper
- 14 Con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