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20 of 33
[ABSTRACT] 在柏拉图的某些对话录中,苏格拉底坦诚的"无知"常被看作谦虚的象征,由此人们或者制造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对立,或者把二者都解释为一种不可知论。但通过更深入地考察表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无知"其实是一种同时以"知识"和"无知&...
[KEYWORDS] 无知; 明智; 节制; 辩证法
[ABSTRACT]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话语体系建设。一是话题。研究的问题应当是真问题,不是假问题;不能仅仅重复西方学界的问题,轻视和无视自己的问题。应当主动设置议题,加强话语的主动权和主导性。二是话语内容。要改变研究中"肌无力"的状况,必须提高话语内容的解释力和影响力。在话语内容的研究中...
[KEYWORDS] 话语体系; 肌无力; 术语革命; 概念游戏
[ABSTRACT] 本文在梳理国外"新辩证法派"对《资本论》解释的基础上,使用文本对照的"互文性"的解读方法,阐明《资本论》前5章与黑格尔《逻辑学》的"存在论"和"本质论"相关范畴或环节之间的逻辑关联,一方面展现《逻辑学》对《资本论》...
[KEYWORDS] 形式; 价值量; 自行扩张主体; 资本实体
[ABSTRACT]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开端难题,应从绝对者的本性来理解。绝对者作为思维所内含的自身与自身的"原始分裂",标志着其本质结构,是其得以开始运动的内在动力,是其整个辩证运动的"灵魂"。这种"原始分裂",就其首先显现为一种自身与自身的对立关系而言,...
[KEYWORDS] 开端; 直接性; 中介; Reflexion; 原始分裂
[ABSTRACT] 同"道"具有类似性又有差异的"一",是道家思想中另一个具有象征性的重要概念,它同样由老子所开创,并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变化和发展。作为本原性的概念,它既是描述"道"的谓词,又是指世界和万物的生成者和万物统一的基础和内在根据;作为建立秩序的...
[KEYWORDS] 道家; 一; 展开; 形态
[ABSTRACT] 奥古斯丁的时间观和永恒观都以实体化的现在为基础:永恒是恒定不动的现在,时间由转瞬即逝的现在构成,这既是基督教时间哲学和古希腊时间哲学的关键区别,也构成奥古斯丁理解自然秩序和生活意义的形而上学基础。本文试图证明,奥古斯丁对现在的实体化理解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至保罗书信对于"末世论时间感&...
[KEYWORDS] 奥古斯丁; 时间; 永恒; 保罗; 末世论
[ABSTRACT] 在先秦文献里,敬时常被纳入德的范畴。但追溯敬的观念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敬在本质上具有很鲜明的情感因素。徐复观先生曾分析指出:周人开始意识到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的密切关系,以及当事者在行为上所应负的责任;在秉持这种自觉、要以己力突破困难而尚未突破时,自然地便产生了忧患意识;和
[KEYWORDS] 清庙; 徐复观先生; 先秦文献; 臧文仲; 《诗论》; 诗三家义集疏; 周颂; 春秋时期; 季文子; 仁者爱人
[ABSTRACT] "同"与"异"是印度古代哲学中经常讨论的观念,它们涉及事物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别性,涉及事物的基本形态和事物的本质问题。无论在印度上古的宗教哲学典籍中,还是在印度后来的主要哲学
[KEYWORDS] 古代哲学; 奥义书; 宗教哲学; 阿特曼; 胜宗十句义论; 梵我同一; 胜论派; 实在性; 句义; 瑜伽行派
[ABSTRACT] Fundamentally,Laozi’s philosophy is a philosophy of power and contain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role,and restraint of power. Accordingly,a series ...
[KEYWORDS] 老子哲学; 侯王; 道法自然; 上德; 权力控制; 下德; 老子思想; 无为而无不为; 十八章; 玄德
[ABSTRACT] 张岱年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有一篇重要的文章《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发表于1935年4月8日的《国闻周报》。该文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系列问题,如应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应有什么样的应对社会危机的态度、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理想等,都作出了深入分析。这篇文章连同这一
[KEYWORDS] 张岱年; 国闻周报; 中国人精神; 慧观; 生活理想; 贺麟; 人生问题; 现代哲学家;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
[ABSTRACT] 朱子自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完成《太极图说解》后,一直都在捍卫此书的基本立场。淳熙十三年与林栗、淳熙十五年和十六年与陆九渊、庆元三年与吕祖俭、庆元四年与袁枢之间的辩论,皆与《太极图说解》有关。(参见陈来,2007年)朱子在《太极图说解》中确立的本体论架构,可以说是他的中岁定法,自四十四岁撰...
[KEYWORDS] 太极图说解; 朱子; 林栗; 吕祖; 体用; 袁枢; 淳熙; 陈来; 通书解; 理一分殊
[ABSTRACT] 一、前言在先秦人性论史上,众所周知孟子倡性善、荀子言性恶,本文则以性真为主题①,论述庄子学派的人性之真与美。孟、庄同时代,身处战国中期,是为儒、道思想发展的高峰期。徐复观的《先秦人性论史》便
[KEYWORDS] 性善; 徐复观; 莫若以明; 《齐物论》; 唯道集虚; 法天贵真; 战国中期; 泽及万世; 《人间世》; 至德之世
[ABSTRACT] 一切历史地产生的东西,都只能在历史中存在。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当然也不能例外,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它有其自身的出场语境。1882年,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德文第一版序言中写道:"科学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德国的产物,而且也只能产生在古典哲学还生气勃勃地保存着自觉的辩证法传统...
[KEYWORDS] 论列宁主义基础; 版序; 马克思文本; 德国人; 当代形态; 三个组成部分; 形态研究; 文本意义; 苏联人; 时代内容
[ABSTRACT]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基本的认知过程如感知、注意、记忆等方面有着系统的差异。(cf.Nisbett,etal.)这方面的大量研究发现文化塑造了人的认知模式。受到这种研究的启发,温伯格对认识论中的哲学直觉进行了实验,发现认知直觉有着系统的跨文化差异。
[KEYWORDS] 哥德尔; 实验哲学; 克里普克; 元语言学; 不完全性定理; 文化风格; 认知过程; 认知视角; 指称理论; 温伯格
[ABSTRACT]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发生了被人戏称为"思想界鸦片战争"的争论,思想界围绕宗教本质能否被定义为"人民的鸦片"的问题展开争论。(参见王冬丽)这场争论对当时拨乱反正的思想解放运动和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0年后的今天,在马克思主义宣传一片...
[KEYWORDS] 宗教批判; 宗教观; 批判思想; 基督教思想; 费尔; 宗教政策; 思想解放;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兼论; 路德
[ABSTRACT] According to some ordinary understanding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moral responsibility does really have a historical dimension:whether an agent can...
[KEYWORDS] 道德责任; 自我决定; 责任要求; 斯特劳森; 盖伦; 意志自由; 道德评价; 本质要素; 相容论; 两难困境
[ABSTRACT] 霍耐特断定,在我们这个时代自由已趋于贫乏并形成了病态,为除此弊,他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获取思想资源和方案构想,构建了"社会自由"理论。但是,《法哲学原理》本身包含了一个历史倒错:它以普遍的自由为整个体系的出发点,令所有权、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从中发展出来,而现实历史的发...
[KEYWORDS] 个人自由; 客观伦理; 法哲学; 社会契约论; 历史倒错
[ABSTRACT] 市民社会批判是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种批判体现为对政治经济学原则的反思,力图达到对以个体劳动与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体系的改造,以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总体发展的一致,黑格尔的国家理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来的。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批判,使马克思意识到必须对市民社会进行批判,这既需...
[KEYWORDS] 市民社会; 生产逻辑; 资本逻辑; 资产阶级社会
[ABSTRACT] 为了促成人们的伦理实践,孟子提出了一个比他的性善论更为复杂的伦理选择论。这一伦理选择论既有抽象的一般性的正当选择原则,也有比较具体的可欲之善和更具体的作为"良贵"的仁义等价值;既有对人性的相似性和人能够做什么的说明,也有如何实践伦理的方法。在层层推论和类比中,孟子令人信服地...
[KEYWORDS] 伦理选择; 可欲; 能; 践行
[ABSTRACT] 本文首先是对丁耘先生《生生与造作》一文的回应。尽管笔者非常认同丁耘对生生与造作的区分,但认为这种区分仍显不够。柏拉图的创造和亚里士多德的制造模式,是西方哲学理解存在之形成的基本模式,海德格尔对此也做过深刻反思,但并未脱离制造的模式。本文依据《周易》阐发中国哲学中的生生模式,以为生生是阴阳二原则...
[KEYWORDS] 制造; 四因; 生生; 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