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20 of 50
[ABSTRACT] 胡瑗的《周易口义》相对于孔颖达《周易注疏》在释卦体例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的创新:1、重视对卦序与时义的阐释;2、成卦之义多"以二体言之";3、主张"诸卦四德亦天地四德"。这些体例创新均是北宋士大夫政治主体意识觉醒的时代背景下借易学解释"阐明儒理&q...
[KEYWORDS] 北宋易学; 《周易口义》; 解易体例
[ABSTRACT] 本文通过对苏轼所用概念及命题的详细分析发现,苏轼以《苏氏易传》之注释为载体,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次对世界进行了的精细地分析。在苏轼看来,道与气是形而上的存在,道在万物中之运行亦称之为神,而阴阳二气之相交则打开了万物创生的生生之门。在形而下的世界中,有生有物,物转相生,万物以其存在的多重维度,...
[KEYWORDS] 相因; 生生; 象; 形; 阴阳; 道; 神; 性
[ABSTRACT] 随着出土简帛资料的大量发现和整理,以及传统和域外文献学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过去几十年里关于中国古代文献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单一的文本而言,由于《老子》在马王堆帛书、郭店竹简和北大汉简的反复出现,使得有关该文本的研究一直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如何理解不同传本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老子》文本的演...
[KEYWORDS] 文献学研究; 辨伪学; 中国古代文献; 简帛; 汉简; 马王堆帛书; 经说; 整理者; 道隐; 生命关怀
[ABSTRACT] 宋代道学以天理作为性善论的形而上学基础,这暗含了两个困难:一、与传统儒家经典之间的矛盾;二、性之本体至善无恶,那么恶的来源何在。道学中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必须面对这两个困难,并给出解答。本文以张九成"性善之善不与恶对"的思想为例,通过张九成与二程、张载、杨时、朱熹、胡宏等思...
[KEYWORDS] 性善; 恶; 恶的来源; 性善之善不与恶对; 性无善无恶
[ABSTRACT] "唯子不报"是《仪礼·丧服》中很少见的郑注直接纠正传的注释,本文认为围绕传注分歧的争论并不涉及礼学的根本原则,其背后的真正问题包括三个层面——大夫尊降旁亲、大夫之子压降旁亲、大夫命妇不降而报大夫之子。整篇文章的论证逻辑是:经文举大夫之子而包大夫,大夫、大夫之子皆不降其旁亲为...
[KEYWORDS] 仪礼; 丧服; 唯子不报; 尊降; 压降; 报服
[ABSTRACT] 对三纲五伦的批判和反思,是现代中国思想的一个中心话题。人伦批判肇端于清末,到五四达到高潮,然后又在社会科学界和法学界经过了长期的讨论,随着1950年《婚姻法》形成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现代形态。总结百年来的批判,大体有三条线索:一,从压抑人性的角度批判传统礼教,这是最主流,同时影响也最大的批判;二,...
[KEYWORDS] 现代中国思想; 中心话题; 三纲; 现代形态; 母系社会; 社会科学界; 李玄伯; 婚姻制度; 法理派; 古公亶父
[ABSTRACT]
[KEYWORDS] 易内传; 卦爻辞; 解释学; 筮者; 卦象; 《易传》; 象数; 六十四卦; 《系辞》; 体用一源
[ABSTRACT] 作为阳明高弟,邹东廓之学以"戒惧"为宗旨,较为明晰、简捷,于阳明之教又无走作,看似只是谨守师说而已,但是否如学者所说只是"守师说而无逾越"、"顺适"而已呢?较之龙溪、心斋、双江、念庵立说之特色鲜明,东廓的一惟师说是守则不显特色,因而往...
[KEYWORDS] 阳明后学; 邹东廓; 良知; 戒惧
[ABSTRACT] 一党中央十七大六中全会发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使我们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深受鼓舞。如何使社会主义文化得到"大发展大繁荣",当然需要从多方面来使它实现。我想,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大...
[KEYWORDS] 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命脉; 指导方针; 儒家思想; 学术研究; 中说; 资产阶级旧社会; 人类社会; 共产主义革命; 民族复兴
[ABSTRACT] 在现代中国的体系化哲学中,金岳霖的哲学最具体系性。在这一方面,他是能够让西方哲学的体系化特征在中国哲学中充分表现出来的真正代表性人物。①金岳霖通过现代逻辑分析方法层层抽绎哲学概念和问题,使得他的哲学体系很严密。他的三部书——《逻辑》、《论道》和《知识论》,分别代表了他在
[KEYWORDS] 金岳霖; 逻辑分析方法; 无极而太极; 西方哲学; 中国哲学; 体系性; 知识论; 现代中国; 生物进化; 共相
[ABSTRACT] 六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汉末儒家名教权威的失落,带有道家色彩的魏晋玄学开始登上思想文化的历史舞台。此时的佛教亦经过大量的译经活动及其传播,在中国获得了空前发展;在佛教刺激下,中国早期道教也摆脱了原始状态而进入成熟阶段。于是,包括宗教思想在内的中国文化格局,在六朝时期又获得了多元化...
[KEYWORDS] 六朝; 儒释道; 三教关系; 宗教大同
[ABSTRACT] 欧阳德的独知说对于阳明哲学中的无之面向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因此王龙溪对于欧阳德的哲学思想也比较重视。本文对于欧阳德良知虚体、顺其明觉之自然加以阐发,以见其独知说的重要哲学意义。
[KEYWORDS] 欧阳德; 独知说
[ABSTRACT] 由末达本的"反本"问题是三教会通的生长点,在魏晋南北朝成为时代思潮的中心问题,也是复性论兴起的前奏。以此为纲便可一以贯之地把魏晋南北朝玄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许多表面互不关联的现象贯穿起来。汤用彤首创从本末之辨的角度来解释三教之争,总结出玄学是以"由末返本"...
[KEYWORDS] 汤用彤; 反本复性; 本末体用; 三教互动; 理学缘起
[ABSTRACT]
[KEYWORDS] 汤用彤; 立国之本; 旨归; 为学; 中国佛教史; 隋唐佛教史稿; 佛教中国化; 学衡派; 主体性原则; 圆融
[ABSTRACT] 《仪礼·丧服·大功章》有一段关于"始封之君不臣诸父昆弟"的传文,与经文有关大夫降服的记述似有不合之处。自魏晋至清代,多位学者曾作出讨论,其间涉及诸侯、大夫降服原则的理解、门内门外亲亲尊尊关系的安顿。本文依据历代礼家的注释与讨论,尝试分析其间的礼制与礼义纠结,并给出一定解答。
[KEYWORDS] 始封之君; 诸侯; 大夫; 降服
[ABSTRACT]
[KEYWORDS] 成周; 学礼; 汤用彤; 周公; 辟雍; 瞽宗; 岁贡士; 公族; 九卿; 乡遂
[ABSTRACT] 10卷本的《汤一介集》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自然是学界的一大盛事。作为汤一介先生的及门弟子之一,面对这部形式与内容都很厚重的文集,自觉对业师之学问无法望其崖略。仅其对儒释道(包括魏晋玄学)广泛而深入的探究,就颇令藐予小子甚觉不敢置评。本文只能取巧粗述妄论先生对文化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KEYWORDS] 汤一介; 事不避难; 文化理想; 魏晋玄学; 门弟子; 儒释道; 文化热; 哲思; 国学热; 中国文化
[ABSTRACT] 李贽和耿定向的论战,是明代中后期思想界的一段著名公案。对于二人的论战,历代学者多有谈及,但过去的研究多站在李贽的立场,认为李贽为个人解放的先驱,耿定向为假道学的代表。本文认为,二人皆是真诚的学者,论战的原因是他们面对明代中后期出现的学术和社会问题,各自有不同的思考;而看似针锋相对的观点,主要是...
[KEYWORDS] 李贽; 耿定向; 耿李论战; 学术人格
[ABSTRACT] 本文试图在情、礼关系的框架中,考察早期儒家《诗》学围绕好色之情与礼的关系所展开的讨论。孔子围绕《硕人》之诗强调了礼仪形式的根底、素质的重要性。后人又借由孔子有关《关雎》的论述,将好色之情作为礼质,承认其合理性并要求有所节制。楚简《诗论》、帛书《五行》则以不同的方式进一步为礼仪的节制寻找内心的依...
[KEYWORDS] 儒家《诗》学; 好色之情; 礼
[ABSTRACT]
[KEYWORDS] 立国之本; 孝弟; 新式标点; 页下注; 风雨漂摇; 国民心理; 礼防; 家族主义; 愚者; 政以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