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20 of 35
[ABSTRACT] 保利二○一一年秋拍出现的石涛款《罗汉四条屏》,曾引起收藏家和学界的广泛注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所藏《十六应真图》,显示石涛在人物画方面有卓越创造,但这毕竟是孤例。二○○六年《莲社图》于嘉德秋拍中出现,其后又有国内收藏家公布其收藏的《石涛百页罗汉图》,突然有一百页精致无比的石涛人物画出现,其效应用
[KEYWORDS] 石涛; 条屏; 真伪问题; 大都会博物馆; 应真; 嘉德; 毕泷; 五百罗汉; 书画记; 六六年
[ABSTRACT] 文徵明大量的山水画似乎表达着"归隐山林"之主题,如《松壑飞泉》《古木苍烟》《千岩竞秀》和《万壑争流》等。其中,《松壑飞泉》和《古木苍烟》均为其自京归家不久后而作,《千岩竞秀》和《万壑争流》则为其八十岁后的作品。在石守谦看来,文徵明自红尘梦断后,有一种"不堪回首的深...
[KEYWORDS] 文徵明; 万壑争流; 千岩; 苍烟; 画中; 东山草堂; 倪瓒; 松声; 具区林屋图; 董源
[ABSTRACT] 嘉德二○六年春拍中一件石涛款作品《莲社图》卷引起人们广泛注意,它与《十六应真图》卷、《百开罗汉图册》以及《罗汉四条屏》等三件传世石涛款罗汉图一起,构成了人们了解石涛人物画创作的新视角。在嘉德拍卖图录中,这幅作品被描述为:"从画风的时代特征、性格特征等多方面考证,《莲社图》卷无疑是石涛...
[KEYWORDS] 石涛; 莲社图; 人物画创作; 中国美术史; 嘉德; 百开; 应真; 白莲社; 慧远; 画语录
[ABSTRACT] <正>一《长干图)》《长干图》藏于上海博物馆,是石涛中后期的重要作品之一,纸本,淡设色,纵二十六点三厘米,横七十九点二厘米。虽是一不长的手卷,但因其笔墨精工,格调雅逸,颇为艺道中人喜爱。此卷本为清所藏。右下角有"钦训堂书画记"白文长印。此为爱新觉罗·永璥(一七二...
[KEYWORDS] 石涛; 张大千; 永璥; 辅国公; 书画记; 收藏印; 观瀑图; 翠蛟; 文长; 刘九庵
[ABSTRACT] <正>石涛一生有两次接驾之事:一次在一六八四年冬天,地点在金陵;一次在一六八九年春节过后,地点在扬州平山堂。一六八四年,康熙第一次南巡,冬十一月初,驻跸金陵,曾至名刹长干寺(大报恩寺)巡幸,时石涛正挂锡该寺。石
[KEYWORDS] 石涛; 长干寺; 平山堂; 张大千; 志希; 济山; 清湘老人; 大风堂; 慈氏; 石谿
[ABSTRACT] <正>在石涛研究中,有一个人常被提起,这就是一位名叫刘小山,号石头,被称为"刘石头"的友人。他或许是一位收藏家、艺术家,但目前还没有找到具体的资料证明这一点。南京博物院藏有石涛《幽兰图》轴,仿郑思肖兰画构图,表现故国之
[KEYWORDS] 石涛; 大涤子; 书画印; 张大千; 汪绎辰; 清湘老人; 石谿; 鉴藏印; 白文印; 陈人
[ABSTRACT] 石涛(一六四二—一七○七),是中国文人画发展史上的顶尖艺术家,一生留下大量激动人心的作品,但传世伪迹甚多,对清代以来文人画的鉴赏与收藏有一定影响。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专门以石涛为伪造对象的作坊,有专门以托迹石涛而名世的大家,这一方面印证了石涛艺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为现今的研究设下了诸多难题。今天...
[KEYWORDS] 石涛; 中国文人画; 伪品; 艺术史研究; 鉴藏; 张大千; 托迹; 伪迹; 搜尽奇峰打草稿; 黄宾虹
[ABSTRACT] 石涛研究中常常谈到一件重要作品,这就是款题作于一六八六年的《江山揽胜图》卷。图中题识显示,这件细笔山水是一件告别金陵之作,因而在石涛艺术发展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它被视为石涛中期代表作,有人甚至将其视为石涛艺术的巅峰之作。这件作品本为纽约一收藏家
[KEYWORDS] 石涛; 向山; 真伪问题; 相关图; 款题; 潘正炜; 济山; 书画记; 大涤子; 清湘老人
[ABSTRACT] 石涛生平重要作品《金陵探梅图》手卷,作于一六八五年二月。在一场大雪之后,他携杖踏雪遍访金陵周边群山和朋友院落,寻找梅花踪迹,带着满身香雪归来,朋友已经在他家中等待,在早春寒冷却又热烈的夜晚,他画下这幅传世杰作。这件作品题识的序言和九首诗涉及丰富
[KEYWORDS] 石涛; 探梅; 普林斯顿大学; 九首; 大涤子; 孤月; 疏钟; 寻梅; 清湘老人; 向迪琮
[ABSTRACT] <正>一《百开罗汉图册》的面世石涛是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画家,在他在世及身后的很长时间里,他的人物画名气很大。当时文坛领袖王士祯看了他的白描人物,惊呼世所罕见。汪士慎曾有诗赞石涛:"空钩人物称能事,前有龙眠今有济。"二十世纪极富鉴赏眼光的画家、收藏家吴湖帆说:&qu...
[KEYWORDS] 石涛; 百开; 文坛领袖; 汪士慎; 吴湖帆; 山水画家; 诗赞; 大士; 康波; 道亭
[ABSTRACT] <正>《龙眠赤壁图》和《晋卿赤壁图》是与苏轼赤壁漫游相关的画作,二图今均不存。本文通过对历史中存留的相关文献,试图对二图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并由画家特殊身份与画面内容的若干线索来考察苏轼、李公麟和王诜的命运与交游轨迹,分析可能的创作时间。二图对后世富有文人意趣的赤壁图式具有原型意义...
[KEYWORDS] 赤壁图; 李公麟; 王诜; 创作时间; 后赤壁赋; 乔仲常; 画面内容; 原型意义; 《前赤壁赋》; 珊瑚网
[ABSTRACT] 在八大山人研究中,与一个叫朱道朗的人关系极为密切。在一段时间里,"八大山人即朱道朗"的说法几乎被很多研究者所接受,它给八大研究带来的困扰是巨大的。八大山人与朱道朗之间的关系,通过汪世清、叶
[KEYWORDS] 八大山人; 青云谱; 道朗; 众妙之门; 吏科左给事中; 八大仙人; 弘敏; 岁寒三友图; 万时华; 道教思想
[ABSTRACT] 石涛(一六四二—一七○七)幼年出家,但到晚年却离开佛门改信道教,由一个佛子变成一个道士。由于此事攸关石涛的思想基础,历来受到学界的重视。但他为何要离开佛门,他晚年对佛学又持何种态度,他对佛
[KEYWORDS] 石涛; 弘储; 道忞; 五宗原; 木陈; 王泰徵; 佛教界; 宗门; 查士标; 熊开元
[ABSTRACT] 四放意用刀苏东坡曾论吴道子画:"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吴道子生于唐
[KEYWORDS] 何震; 篆刻艺术; 吴道子; 切刀法; 文彭; 文徵明; 篆刻作品; 米芾; 王逢元; 字法
[ABSTRACT] 三石涛入道动因试析石涛何以信奉道教,原因多多,其中主要有三:一是他对佛门的失望,对佛门争斗的厌倦;二是道教在明末清初处于特别的发展时期,清初很多遗民将道教之门视为精神的避难所,纷纷遁入此门,客观上对石涛也造成影响;三是石涛所生活的氛围,这对他构成直接的影响。这里谈谈第三个问题。
[KEYWORDS] 石涛; 道教思想; 岩夫; 汤燕生; 郑旼; 倪云林; 散花坞; 中国美术馆; 查士标; 山水作品
[ABSTRACT] 二与吴尔纯家族三代交谊丰南吴氏有吴尔纯,此人也是石涛的密友。吴尔世和吴尔纯都是丰南吴氏在外经商者。尔世居扬州,尔纯居宣城。尔纯与宣城施愚山、吴街南、沈方邺、梅渊公、蔡晓原等相善。《街南文集》中多有尔纯的评语,如卷十《刘乾初五十序卷跋》,后有尔纯之题:"乾初不羁而事徵君最笃,宜晴岩述而...
[KEYWORDS] 石涛; 尔纯; 街南; 晴岩; 施愚山; 梅瞿山; 徵君; 蓼汀; 吴子文; 笔啸轩书画录
[ABSTRACT] 八大山人是一位禅僧,晚年虽然离开了寺院,但仍然保持着对佛的向往。其作品中仍然有浓厚的禅家气象。但八大晚年定居南昌期间,思想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道家和儒家学说也开始在他的思想中占有明显的位置。
[KEYWORDS] 八大山人; 儒家学说; 桐初; 禅家; 李郭舟; 北京故宫博物院; 曾灿; 六松老人; 麓台; 申时行
[ABSTRACT] 三气吐霓虹何震从秦汉印中入,又从秦汉印中出,与秦汉印合而离,离而合。其之合,在于直接秦汉形神;其之离,在于其印可见明显的个性特征,有一种豪迈气概。何震篆刻在广博多样中有一"定"在。无论如何变化丰富,皆以豪迈之气一以贯之。李流芳说:"国初名
[KEYWORDS] 篆刻艺术; 何震; 李流芳; 豪迈气概; 何长卿; 文彭; 汉篆; 印人传; 印面; 徐三庚
[ABSTRACT] 所谓章法,就是将一篇书法的字与行组成一个具有美感的整体布局法。书法的章法与笔法、结体合为书法技法的三要素。笔法与结字法是从微观着眼,章法则是从宏观把握。围绕着章法问题,古代书家阐述了众多精辟见解。在他们的纷纭众说中,有个基本一致的追求:在纸上创造一
[KEYWORDS] 结字; 兰亭序; 截鹤续凫; 米芾; 圣教序; 布白; 续书谱; 论书; 邓石如; 张怀瓘
[ABSTRACT] 但是否因此就可以将石涛归"入亲清派呢"?这倒也未必。日本学者新藤武弘先生和著名中国美术学者李叶霜前辈都曾将石涛和八大山人进行过比较,尤其对他们的佛门法系进行了比较。他们指出,八大山人属于以汉月法藏、灵岩继起(弘储)、北兰澹雪为代表"的遗民派",而石涛属于...
[KEYWORDS] 石涛; 八大山人; 中国美术; 弘储; 道忞; 雪庄; 生平事迹; 木陈; 法藏; 半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