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20 of 45
[ABSTRACT] 王肃是中国经学史上除郑玄外,经学著述最多的经学大家之一。王肃经学的重点在礼学,其礼注中最具思想意义者为"五帝非天说"及"丘郊一祭"说。王肃注《易》,不仅排除卦变、旁通、卦气等说,亦摈弃互体、爻辰说。其诗学与其易学、礼学一样,始终与郑玄相异,其中所贯穿的一...
[KEYWORDS] 王肃; 郑玄; 经学; 礼学; 诗学
[ABSTRACT] 聂豹和罗洪先同是主张"归寂""主静"的学者,但二人学术又有较大不同。聂双江提出归寂,旨在遏止单提先天本体,脱略后天功夫的先天派,强调归寂中潜存通感之意、之力,执体自能应用。罗洪先则始致力于践履,中归摄于寂静,晚彻悟于仁体。此种变化,是他长期精进于理学实修...
[KEYWORDS] 聶豹; 罗洪先; 归寂; 主静; 先天与后天
[ABSTRACT] 王船山基于对晚明社会的观察和感悟,既肯定了阳明改变社会的初衷,也批判了其学说所导致的理论后果。从此出发,他指出陆王之学错误地将人心的"暂澄"状态误认作道心,并且由于在工夫论上忽视了格物作为心体赖以充实之必要条件的价值,进而忽视心体对于意念的统率义,最终只能构建其空冥心体,而...
[KEYWORDS] 陆王心学; 空冥心体; 无我
[ABSTRACT] 在先秦的文献中,"天"这个概念具有人格神以及超越于人之上的形而上的实体的意义,因而许多哲学家以人之性为天所赋予,故而成为天命之性,宋代理学家又提出人有气质之性的思想,而气质之性也是与天相关联的。周海门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他对"天"的内涵进行了新的阐释,否...
[KEYWORDS] 天; 天命之性; 气质之性; 自然
[ABSTRACT] 本文尝试分析张横渠《正蒙》之分篇,考察《正蒙》中看似无序的诸多条目中是否有一定的内在结构。这是一种猜测性的工作,所以探取逆推的方式。首先基于横渠的易学背景以及唐君毅先生、庞模先生的论述,分析《太和篇》"太和之谓道"、《参两篇》"地两天参""一物...
[KEYWORDS] 正蒙; 太和; 参两; 分篇; 结构
[ABSTRACT] 《程氏易传》经尹和靖与杨龟山传承后,到朱熹与吕祖谦那里。吕祖谦利用自家所藏尹和靖本,校以朱熹本,重新刻了《程氏易传》的定本。此后不久,陈亮又刻了"小本"的《程氏易传》。此间东莱、朱子、陈同甫、潘叔度商讨的过程可谓反复,需要加以梳理。《程氏易传》最初没有《系辞》以下,后来的刻...
[KEYWORDS] 程氏易传; 吕祖谦; 朱熹; 道学; 系辞精义
[ABSTRACT] 戴震一生以"通经以明道"为志业,力图通过考据经典以寻获义理。后人于此解经方法多有诘难,最典型者当属章学诚与方东树。方氏强调义理与考据的差异,倾向于否认二者的关联;章氏虽然承认这一关联,但认为经学考据之外尚有其他求取义理的途径,因此考据并非通达义理的必要条件。本文循戴震的思路...
[KEYWORDS] 戴震; 考据; 义理; 天地之心
[ABSTRACT] 代表着儒家之高明行事的"权",它与"经","中","智"这三大儒家核心范畴之间存在着诸多错综复杂关系。深入揭示这些关系,能有助于更精确地把握儒家的"权",并真正地做到"行权有道"。
[KEYWORDS] 经; 权; 智; 中庸
[ABSTRACT] 帛书《易传》与今本《易传》之异同,涵示早在孔子之前可能就已存在古本《易传》,并被称为"易",作为占筮之人解《易》的依据。春秋战国至汉初《易》有数家之传,又有官方《易》和民间《易》,形成多种《易》说,因而在先秦及汉初文献中有很多《周易》异文。后经司马迁时期的"正《易...
[KEYWORDS] 今本《易传》; 帛书《易传》; 成书
[ABSTRACT] 《说文》记录了仁字的三种写法:仁、■(忎)、■(或从尸),郭店简中仁字写作(?)。身、人、千、尸都与"人"有关。通过对郭店简中从"心"之字的字例分析可知,"心"符只是表示一个宽泛的意义类别,即与思维、情感、态度等等人心的品性和活动有关...
[KEYWORDS] 仁; ■; 心; 身; 人; 二
[ABSTRACT] 翟奎凤先生所著《以易测天:黄道周易学思想研究》(以下简称《以易测天》)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该书是目前学界第一本从黄道周易学思想为中心展开研究的专著,填補了学界研究的空白,同时也给我们开辟了一条进一步研究、理解黄道周及晚明学术、思想的通道。本文对该书写作与研究理路加以梳理,并试...
[KEYWORDS] 易学思想; 黄道周; 易测; 中国哲学研究; 易象正; 卦爻; 象數學; 本卦; 六十四卦; 象数
[ABSTRACT] 来知德《周易集注》于万历二十六年由梁山县令徐博卿和来氏门人戴诰私资付梓,次年刻成。郭子章并未参与初刊工作,这可以从三人的序文和来、郭二氏的《年谱》及文集得到证实。万历二十九年郭子章为来氏《易注》作序,然《年谱》将郭序、徐序并举且未提重梓,则知其仍为初刻本。据清康熙二十九年高毓麒序,万历三十年郭...
[KEYWORDS] 来知德; 周易集注; 初刻本; 郭子章; 徐博卿; 戴诰
[ABSTRACT] 夷夏矛盾和衝突是清初社会的基本矛盾,在此历史情境下,清代统治者的政统受到严重质疑和挑战。清初统治者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探用了文字狱等政治迫害和镇压的方式,另一方面又探取寓删于修的方式来改写历史,篡改经典,从而从根源上消除汉族士民的夷夏观念。但相较而言,其以道统为治统的思想的提出及实践却是...
[KEYWORDS] 夷夏观念; 道统; 治统; 以道统为治统
[ABSTRACT] 真德秀文集版本众多,然大都刊于明代以后,且同出一源。本文就其著録及现存的元刊本进行考察,指出《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和祝尚书先生《宋人别集敘録》中关于真德秀文集元刊本的错漏,并考辨国家图书馆藏元残本之源流系统,对其校勘价值略作德结。
[KEYWORDS] 真德秀; 西山集; 元刊本
[ABSTRACT] 张载的《横渠孟子说》已亡佚,当代学者以朱熹《孟子精义》等文献为主要辑录对象进行辑佚。但今日所见《孟子精义》各本皆出自初刻本,并未收录《横渠孟子说》。现存文献中能确定为《横渠孟子说》文句的是《近思录》中收录的数条。此外,《孟子或问》中所论及的张载《孟子》说,有多条未见于现存《孟子精义》、《集注》...
[KEYWORDS] 横渠孟子说; 佚文; 孟子精义; 近思录; 孟子或问
[ABSTRACT] 本文通过考察分析元儒胡一桂文集,认为此书系明经胡氏冒宗后所编,内容多钞撮胡一桂著述拼凑而成,且收入他人作品以充数,又出于家族利益考虑,篡改原文,羼入为作,并非可靠的文本。
[KEYWORDS] 胡一桂; 雙湖先生文集; 明经胡氏
[ABSTRACT] 《清儒学案》成书后,评论之文虽为数不多,然批评意见较为集中。今徵引《清儒学案书札》之相关材料,探究从事编纂诸人对批评意见中"一,其书不能与《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相媲美"、"二,其书对重要学者有遗漏"两点意见之态度,与批评者之观点互证,以期达到对《清儒...
[KEYWORDS] 《清儒学案》; 《清儒学案书札》; 徐世昌; 容肇祖; 钱穆
[ABSTRACT] 《周易·系辞》上传第八章对大衍之数的阐释,突出了天地之数五十五与大衍之数五十、大衍之数五十与其用四十有九、其用四十有九与其一不用等三组关系问题。以京房、马融、郑玄为代表的汉儒象数学,与王弼为代表的玄儒义理易,在诠释过程中对此组问题的关注重点、解说方式、诠释趣向、诠释方法及其所体现出的哲学性格,...
[KEYWORDS] 繫辞; 大衍之數; 汉易; 玄学; 王弼; 诠释
[ABSTRACT] 本文挑出中华本《孟子正义》比较重要的点校瑕疵三四百条,分断句和普通标点方面的瑕疵、与书名篇名相关的瑕疵、引号方面的瑕疵以及校勘校对方面的瑕疵四个部分加以介绍和分析、总结,以为好读书者之参考。中篇是第二三部分。
[KEYWORDS] 《孟子正义》; 沈文倬; 点校; 古籍整理; 引文
[ABSTRACT] 《论语》"回也其庶乎屡空"一语中"空"字的意义,在历代注家的阐释中成为争议的焦点。自两汉至魏晋,自唐宋至明清,对"空"字的诠释不外乎两种:一曰心空,一曰空匮。由汉代的贫匮之空转到魏晋六朝的心空之空,是一次意义的歧出,也是一种意义的开启...
[KEYWORDS] 《论语》; 屡空; 空匮; 心空; 诠释;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