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20 of 31
[ABSTRACT] 《药师经》是大乘佛教中的重要经典。这一经典中展示了佛教所追求的净琉璃世界,强调要努力听闻佛教正法,获得智慧,使众生从种种痛苦中解脱出来。《药师经》及其后世的一些注释等形成了大量民众中的药师信仰。这一信仰在历史上和现代都有着重要的社会作用。分析和探讨这些作用,对于吸收借鉴已往人类的文化遗产,促进...
[KEYWORDS] 《药师经》; 药师信仰; 净琉璃世界; 净土; 佛教
[ABSTRACT] 佛教理论特色的形成与古印度的种姓制有着重要的关系。佛教在产生时的主要创立者及最初的信众通常对于古印度社会中影响极大的种姓制具有抵触态度,对于种姓制下形成的社会不平等明确表示反对。这对于佛教在理论上提出缘起观、五蕴说、无我说与无常观等具多元倾向的思想有直接的影响。甚至在传入印度外的许多国家后,佛...
[KEYWORDS] 古印度; 佛教; 种姓; 平等; Ancient India; Buddhism; caste; equality
[ABSTRACT] 文化多样性与教化单一性,是当代文化建设的难题.中国对"文化"的传统理解,主要是指一种社会教化,而在现代社会,"文化"主要是指一种意义模式.如何在多元的文化里确立统一的社会教化,中国历史上的儒释道三教合流,是可资借鉴的历史经...
[KEYWORDS] 文化; 教化; 佛教; 三教合流
[ABSTRACT] 如何对待人的欲望和享乐是古印度哲人讨论的重要问题。多数思想流派由于持轮回与解脱的理论,因而为了消除人的业力,并达到解脱,都主张控制人的欲望。印度历史上主张人应无所顾忌地在世上尽情享乐的派别是少数,只有顺世论一派持此主张。在耆那教、佛教和婆罗门教的哲学派别中,禁欲或限制人的享乐的主张主要是一种手...
[KEYWORDS] 禁欲; 享乐; 婆罗门教; 佛教; 耆那教
[ABSTRACT] 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古印度宗教中的两大主要派别,二者构成了印度古代文化中的主要成分,在东方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佛教理论体系中的不少内容是在批判、借鉴、改造婆罗门教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认识两教的形成、关联及差别,对于明了印度文化的特色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状况有积极的意义。
[KEYWORDS] 婆罗门教; 佛教; 东方哲学; 印度宗教; 宗教哲学
[ABSTRACT] 古印度三大宗教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三教哲学思想极为丰富,在事物或生命现象中的主体、事物的本质、事物的主要形态类别划分等问题上均有细致和深邃的思想.它们在内容上有差别也有关联,是古印度宗教哲学的核心理念,展示了东方文化的鲜明特色.
[KEYWORDS] 东方哲学; 印度宗教; 婆罗门教; 耆那教; 佛教
[ABSTRACT] 文殊信仰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这一信仰形态历史久远,信民众多.文殊菩萨作为中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而佛教的般若思想又是这一智慧的主要内容.文殊信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中的表现形态是有差别的,对这方面内容的梳理和分析在佛教研究中很有意义,能为今天我们正确理解和对待佛教提供...
[KEYWORDS] 文殊; 信仰; 佛教; 智慧; 般若
[ABSTRACT] 本文依据<大乘广百论释论>中<破有为相品第七>的有关内容对佛教、数论派和胜论派的因果观进行讨论、分析和比较.文章认为,胜论派把因果关系理解为要素的结合,数论派把因果关系理解为潜在事物的显现.无论胜论派还是数论派,都认为世间存在常住不变的实体.<大乘广百论释论>...
[KEYWORDS] 《大乘广百论释论》; 佛教; 胜论派; 数论派; 因果问题
[ABSTRACT] 《牟子理惑论》序文言汉末交趾史事,不仅切合正史,且能补史传之不足;不似伪作。正文所述佛教教义特点及其与儒家、道家和道教的关系,具有典型的汉代特点。学者据正文所见佛教经律翻译年代证明《理惑论》晚出,虽亦有据,但并非不可质难,且似未考虑到东汉末年交趾特殊的佛教传播环境。借助历代书目和大藏经,我们可...
[KEYWORDS] 《理惑论》; 佛教; 年代; 辨伪
[ABSTRACT] 梁漱溟是20世纪的思想家,也是在佛教信仰和佛学造诣方面的大师.梁漱溟在青年和晚年时代都有过长期的佛教修持经历.在他的著作中也表现了丰富的佛学理论,而且以西方哲学来解释古老的唯识学.
[KEYWORDS] 梁漱溟; 佛教; 唯识学
[ABSTRACT] 戴季陶乃民国政府中央大员,曾任考试院院长20年,对儒学、佛教、三民主义均有深入地理论建树。他将佛教信仰推至救国济世,对民国政治诸多方面影响深远,在处理中央政府与边疆民族地区的事务上,戴季陶一方面从国家一统与长远建设考虑,积极运用佛教势力和佛教法务来促进中央与蒙藏边疆的关系,谨慎诚敬地处理各项边...
[KEYWORDS] 戴季陶; 佛教; 蒙藏; 边政
[ABSTRACT] 印度远古圣典奥义书中的许多观念对印度后世的宗教哲学派别有重要影响。佛教的"涅槃"观念是在吸收借鉴和改造奥义书中"解脱"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奥义书中的解脱观念以"有我论"为基础,而佛教的涅槃观念则以缘起论和无我论为基础。奥义书中的解脱观...
[KEYWORDS] 解脱; 涅槃; 奥义书; 婆罗门教; 佛教
[ABSTRACT] 印度宗教在世界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也对中国文化有过较大影响.印度宗教最初发源于印度河文明,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吠陀与奥义书时期的宗教形态.在印度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教派别是婆罗门教及主要由其演化出来的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宗教在印度历史上也起了重要作用.印度近现代的政治...
[KEYWORDS] 宗教关系; 婆罗门教; 佛教; 耆那教; 锡克教; 伊斯兰教; 基督教
[ABSTRACT]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东传为契机,中、印两大古老文明第一次在文化思想层面上相遇并展开激烈的交锋。印度文明以宗教出世主义为导向,中国文化则以现世主义为中心,因此,中国人在初次遭遇这种异质文化冲击时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对本土文化全盘矮化的声音。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在应对印度文明主动挑战的过程中,对佛教采...
[KEYWORDS] 中印文明; 佛教; 三教论争
[ABSTRACT] 佛教和婆罗门教是各种宗教中思辨性较强的派别,在两教的哲学理论中,因果观念占有重要地位.这些因果观念的一些内容有不少渊源于奥义书.这是两教因果观念中有相同成分的重要因素.两教都有否定作为果的世间事物实在性的倾向,而且两者的主要因果观念都与轮回解脱思想密切相关.但两教的因果观念的差别也很明显.婆罗...
[KEYWORDS] 因果; 佛教; 婆罗门教; 印度宗教; 东方哲学
[ABSTRACT] 佛教与婆罗门教对生命中存在的“苦”的现象十分重视,将探讨苦的形成、灭苦的途径等作为构建各自理论体系的出发点.两教关于苦的看法从思想来源上说与印度古代圣典奥义书有一定的关联;二者都认为轮回形态在本质上就是苦,苦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对世间事物或人生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予以正确认识.两教关于苦的种类以及...
[KEYWORDS] 佛教; 婆罗门教; 印度哲学; 苦; 奥义书
[ABSTRACT] 佛教和吠檀多派是古印度的两个重要思想派别,两派在理论上有不少明显差别。吠檀多派的主要经典《梵经》及其注释对佛教思想进行了批判。通过这种批判,我们可以了解两派在一些基本哲学问题上的思想冲突。这种冲突和理论差别与古代印度的社会政治背景有密切的关联。两派在哲学观念上的差别充分表明了古代印度哲学所达到...
[KEYWORDS] 《梵经》; 吠檀多派; 商羯罗; 佛教; 印度哲学
[ABSTRACT] 佛教的“二谛”与婆罗门教的“二知”都对人的知识或真理性认识分了两个层次.这两种思想有一些共同处,也有一些差别点.这方面的理论起着一种缓和宗教学说与世俗社会观念冲突的作用,并起着调和宗教派别中不同观念之间矛盾的作用.而且,这种理论对于破除有关宗教内部的盲目崇拜,增强其文化底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KEYWORDS] 二谛; 二知; 奥义书; 佛教; 婆罗门教
[ABSTRACT] 佛教的"二谛"与婆罗门教的"二知"都对人的知识或真理性认识分了两个层次。这两种思想有一些共同处,也有一些差别点。这方面的理论起着一种缓和宗教学说与世俗社会观念冲突的作用,并起着调和宗教派别中不同观念之间矛盾的作用。而且,这种理论对于破除有关宗教内部的盲目...
[KEYWORDS] 二谛; 二知; 奥义书; 佛教; 婆罗门教
[ABSTRACT] 《东方哲学史》(5卷本)已于2010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一部内容翔实、完备系统的研究东方哲学的学术著作,它填补了东方哲学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空白。该书具有如下特点。
[KEYWORDS] 东方哲学; 越南哲学; 南亚哲学; 佛教
Data Facts
Publisher
- 5 五台山研究
- 2 宗教与哲学
- 2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 世界宗教文化
- 1 中国佛学
- 1 中国文化研究
- 1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 1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 next >
Indexed Database
ISSN
Content Type
- 29 Journal
- 2 Con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