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6 of 6
[ABSTRACT] 思想史研究经常要面对文本与思想之间的关系问题。二者之间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根据文本而引申和推导思想有可能导致错位和失误;如果只借助"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推测、揣摩和判断,研究基础就更不牢实,于是只能通过关注细节、描述客观和判断审慎来弥补。马克思和恩格斯甄别了格律恩在理解和...
[KEYWORDS] 文本; 思想; 理解; 学术
[ABSTRACT] 不在少数的论者鉴于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性、现实性,因而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认为只要面向社会、思考现实,人自然能成熟起来,理论就会达致深刻;并且还认定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主张。其实这不过是一种相当简单、天真的主观愿望,它严重低估了社会和现实的复杂性,以及理解、把握它们的艰难程度,更不用说付诸行...
[KEYWORDS] 穷人之歌; 希尔;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电讯; 反映者; 未来社会; 物质利益; 弗里德里希; 奥斯瓦尔德; 道德高尚
[ABSTRACT] 作为一个德国人,格律恩撰写了一部法国18世纪专题思想史。而当时,不仅他书中所涉及的人物、流派的著述俱在,而且用法语写作、梳理这段历史的书也已经出版。在这种情况下,他是从哪里选择、甄别和引用权威史料的?他又如何叙述和分析这些思想呢?他的书能超越法国学者的史识和见解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第2卷...
[KEYWORDS] 社会主义思想史; 德国; 法国; 格律恩; 卡贝
[ABSTRACT] 在复杂的社会历史领域,经常看到一种状况,问题非常明显地摆在论者面前,但不同的人对其的理解和分析却很不一样,往往会显现出准确与差池、全面与片面、到位与离谱、深刻与肤浅等方面的差异和分歼,更不用说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了.是什么影响着思考者分析问题的深刻性?为什么研讨触及到了社会问题却不能达致问题...
[KEYWORDS] 社会问题; 分析思路; 空想社会主义者; 真正的社会主义者; 历史唯物主义者
[ABSTRACT]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撰写的众多著作中,相当一部分涉及对德国"国民性"的讨论。而在这些讨论中,他们并没有限于历史现象罗列、现实细节铺陈和"就事论事"地议论,更多的情形是撷取"典型"进行剖析,这其中尤以对黑格尔和歌德身上所显现的现代德国精神...
[KEYWORDS] 格律恩; 民众心理; 黑格尔哲学; 浮士德; 精神特质; 唯物主义世界观; 《浮士德》; 政治解放; 思想主旨; 个人幸福
[ABSTRACT]
[KEYWORDS] 现实变革; 复杂性; 穷人之歌; 主体与方向
Results 1-6 of 6
- <<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