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12 of 12
 | 
[ABSTRACT] 在现在留存下来的马克思数量庞大的笔记中,有的内容几乎都来自他人的著述而鲜有马克思本人的表达,不仔细研读和琢磨很难从这些摘录中看出他的真实用意.正因为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文献基本上没有纳入研究者的视野乃至被完全舍弃了.本文通过对其早期文献《伊壁鸠鲁哲学》中的梳理和解读,说明在内容繁杂、思路...
[KEYWORDS] 马克思; 伊壁鸠鲁; 哲人; 神; 凡人
[ABSTRACT] 在早期著述《伊壁鸠鲁哲学》中,马克思通过比较分析在幸福问题上伊壁鸠鲁式的重视形而下层面的"身体健康,内心宁静"和普卢塔克式的关注形而上层面的"精神自由,神性境界"各自的必要性和局限性,强调必须坚持主体与对象、个体与普遍、肉...
[KEYWORDS] 幸福 身体 精神 超越
[ABSTRACT] 哲学与现实世界、哲学的“内在”特征与“外在”环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复杂关系,二者既不能完全疏离乃至隔绝,但也不可不加分别地相互混淆和取代.在早期文献《伊壁鸠鲁哲学》中马克思专门讨论了这一问题,并以其还不够系统和完善的论述表达了他初步的思考,这对他以后的思想发展和理论建树有非常重要的奠基性意义,...
[KEYWORDS] 哲学; 现实; 关系; 哲学史
[ABSTRACT]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编辑、出版工作目前业已过半,已出各卷次总体上质量上乘,但其社会影响尤其是"学术资料卷"的利用情况不能令人满意,自觉把新的考证文献有效地运用到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和解释中的研究者及相应的成果还比较少。而以往的教训则启示我们...
[KEYWORDS] 马克思; “历史考证版”; 文本个案; 解读
期刊文章
聂锦芳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ABSTRACT] 当代中国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和哲学还在建构当中,但就目前哲学研究的现状看,在队伍构成、研究视域和理论倾向等方面,基本上可以说是由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组合而成的总体格局,以及各自所显现出的以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为特征的社会影响和变革意向。审慎、客观地分析这种...
[KEYWORDS] 中国传统哲学; 西方哲学; 马克思主义; 哲学形态
期刊文章
聂锦芳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6
[ABSTRACT] “:博士论文”是马克思登上德国思想论坛的“亮相之作”。奠基于扎实的学术训练和哲学史梳理,马克思质疑和推翻了以往原子论研究中贬抑伊壁鸠鲁贡献的流行见解“,用显微镜去发现”和辨析了他与作为其思想先驱的德谟克利特在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差异,借此表明伊壁鸠鲁代表的自我意识哲学“不是幻想,而是真理”,因为这...
[KEYWORDS] 马克思; 原子; 感性; 自由; Karl Marx; Atom; Sensuous Perceptions; Freedom
[ABSTRACT] “原子论”是古希腊罗马时期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形态,也是观照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起源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早期著述《伊壁鸠鲁哲学》中,马克思通过摘录《物性论》梳理和甄别了卢克莱修关于构成世界的不同物质层次及其各自的特性、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及其哲学含义、人的精...
[KEYWORDS] 原子论; 《伊壁鸠鲁哲学》; 《物性论》; 马克思
[ABSTRACT] 在马克思留存下来的文献中,“摘录、笔记和批注”占了相当大的部分,其中有的基本上都是他人著述的摘录而几乎没有他本人的评论,且因语义晦涩、议题纷杂、思路难辨,被国内外研究者所忽略.借助所摘录的书中提供的比较视野,马克思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把古希腊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感性知觉和人的思维各自...
[KEYWORDS] 伊壁鸠鲁哲学; 世界本原; 感性知觉; 人的思维
[ABSTRACT] 1842~1843年间,马克思围绕《德法年鉴》的创办与他人进行了大量通信,借此考察了当时德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剖析了"庸人及其国家"体制,清理了与先贤和同道之间在思路和策略上的分歧;进而显现出"思维着的人"对被其称为"愚人船"的德...
[KEYWORDS] “思维着的人”; “愚人船”; 1842~1843年通信; 社会变革
期刊文章
聂锦芳
理论视野
2016
[ABSTRACT] 马克思著述中成型、定稿的作品很少,留存下来的绝大部分是手稿、笔记、摘录和书信,其观点和体系的丰富内涵并不完全体现在那些表述明确的论断中,而是深藏于对这些观点和体系的探索、论证的过程之中.理论界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所做的许多随意进行阐释,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不注重对文本细节的甄别、辨析有关,也导致很...
[KEYWORDS] 马克思; 文本; 细节; 思想
期刊文章
Fulltext
聂锦芳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6
[ABSTRACT] “博士论文”是马克思登上德国思想论坛的“亮相之作”。它不仅厘清了同样作为原子论者的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将这一体系所关涉的最重要的议题中所蕴含的自由与必然、个体与总体、本质与现象、短暂与永恒、主体与客体等哲学原则一一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较为成型的哲学体系。...
[KEYWORDS] 马克思; 原子论; 原子; 原; 现象
[ABSTRACT] 观照和思考世界必须有与对象相匹配的认识框架和能够透视本质的认识能力。古希腊次第出现的哲学流派和"哲人"序列的更迭,呈现出从实体性思维到"实体的观念性转化"再到主体精神的"转化"轨迹,体现了人类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趋势,同时...
[KEYWORDS] 思想起源; 哲学思维; 观照世界; 理解世界
Results 1-12 of 12
  • <<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