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13 of 13
[ABSTRACT] 宋代道学以天理作为性善论的形而上学基础,这暗含了两个困难:一、与传统儒家经典之间的矛盾;二、性之本体至善无恶,那么恶的来源何在。道学中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必须面对这两个困难,并给出解答。本文以张九成"性善之善不与恶对"的思想为例,通过张九成与二程、张载、杨时、朱熹、胡宏等思...
[KEYWORDS] 性善; 恶; 恶的来源; 性善之善不与恶对; 性无善无恶
[ABSTRACT] "唯子不报"是《仪礼·丧服》中很少见的郑注直接纠正传的注释,本文认为围绕传注分歧的争论并不涉及礼学的根本原则,其背后的真正问题包括三个层面——大夫尊降旁亲、大夫之子压降旁亲、大夫命妇不降而报大夫之子。整篇文章的论证逻辑是:经文举大夫之子而包大夫,大夫、大夫之子皆不降其旁亲为...
[KEYWORDS] 仪礼; 丧服; 唯子不报; 尊降; 压降; 报服
[ABSTRACT] 一党中央十七大六中全会发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使我们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深受鼓舞。如何使社会主义文化得到"大发展大繁荣",当然需要从多方面来使它实现。我想,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大...
[KEYWORDS] 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命脉; 指导方针; 儒家思想; 学术研究; 中说; 资产阶级旧社会; 人类社会; 共产主义革命; 民族复兴
[ABSTRACT] 六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汉末儒家名教权威的失落,带有道家色彩的魏晋玄学开始登上思想文化的历史舞台。此时的佛教亦经过大量的译经活动及其传播,在中国获得了空前发展;在佛教刺激下,中国早期道教也摆脱了原始状态而进入成熟阶段。于是,包括宗教思想在内的中国文化格局,在六朝时期又获得了多元化...
[KEYWORDS] 六朝; 儒释道; 三教关系; 宗教大同
[ABSTRACT] 欧阳德的独知说对于阳明哲学中的无之面向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因此王龙溪对于欧阳德的哲学思想也比较重视。本文对于欧阳德良知虚体、顺其明觉之自然加以阐发,以见其独知说的重要哲学意义。
[KEYWORDS] 欧阳德; 独知说
[ABSTRACT] 由末达本的"反本"问题是三教会通的生长点,在魏晋南北朝成为时代思潮的中心问题,也是复性论兴起的前奏。以此为纲便可一以贯之地把魏晋南北朝玄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许多表面互不关联的现象贯穿起来。汤用彤首创从本末之辨的角度来解释三教之争,总结出玄学是以"由末返本"...
[KEYWORDS] 汤用彤; 反本复性; 本末体用; 三教互动; 理学缘起
[ABSTRACT] 《仪礼·丧服·大功章》有一段关于"始封之君不臣诸父昆弟"的传文,与经文有关大夫降服的记述似有不合之处。自魏晋至清代,多位学者曾作出讨论,其间涉及诸侯、大夫降服原则的理解、门内门外亲亲尊尊关系的安顿。本文依据历代礼家的注释与讨论,尝试分析其间的礼制与礼义纠结,并给出一定解答。
[KEYWORDS] 始封之君; 诸侯; 大夫; 降服
[ABSTRACT] 李贽和耿定向的论战,是明代中后期思想界的一段著名公案。对于二人的论战,历代学者多有谈及,但过去的研究多站在李贽的立场,认为李贽为个人解放的先驱,耿定向为假道学的代表。本文认为,二人皆是真诚的学者,论战的原因是他们面对明代中后期出现的学术和社会问题,各自有不同的思考;而看似针锋相对的观点,主要是...
[KEYWORDS] 李贽; 耿定向; 耿李论战; 学术人格
[ABSTRACT] 明代"大礼议"围绕明世宗入继大统后的伦序安排问题进行了一系列争辩。清儒从礼学角度入手,不但彻底否定了张璁派"统嗣二分"原则,同时又批评杨廷和的伦序安排认为其会导致太庙"昭穆紊乱"。那么在清儒那里怎样的伦序安排才能使太庙"昭穆...
[KEYWORDS] 礼学; 昭穆; 大礼议
[ABSTRACT] 宋代的理学讨论与宗法重建有密切的关系,而宗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宗庙。主要的理学家都曾经讨论过宗法和庙制的问题。张载率先打破了《礼记》中的庙数等差,主张大夫、士均可祭到高祖,程颐甚至主张祭到始祖。朱子的思想则经过了几次变化,他明确指出,大夫、士祭到始祖的做法是悖礼的,而祭及高祖虽为礼经所无,在当时...
[KEYWORDS] 庙制; 宗法; 祭祀; 理学
[ABSTRACT]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论争就思想层面看,主要表现为佛教与道家、道教两种不同思想体系的争论。佛教与道教虽然都是以出世主义为导向的宗教信仰体系,然而由于双方在了证的终极境界、对生命价值的看法以及思维方式等诸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二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论争中,思想之间的交锋极为激烈。本文主要从终...
[KEYWORDS] 佛道关系; 涅槃; 仙化; 菩提; 道
[ABSTRACT] 本文试图解答: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因宗教思想的原因而发生过战争这一问题。作者认为中国儒、释、道三家思想理论上的内在包容性、调和性较之世界上其他宗教强烈的"排他性"更有利于避免宗教战争之发生。而帝王、朝廷的制度及宗教政策也对不同宗教思想文化之信仰形成一种外在的约束力。此...
[KEYWORDS] 三教归一; 宗教
[ABSTRACT] 对《论语.公冶长》篇"性与天道"一章的诠释,历来注解者有众多不同观点、不同层次的讨论。其中所含问题有三:其一,"言"、"与"二字的词性问题,有视"言"为动词、"与"为连词者,有视"言&...
[KEYWORDS] 文章; 性与天道; 言; 闻; 诠释
Results 1-13 of 13
- <<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