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9 of 9
[ABSTRACT]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面认为"道德"是一个比"伦理"更高级的精神形态,然而在《法哲学原理》里面又把"伦理"放在一个比"道德"更高的阶段。本文分析了黑格尔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以及这两个概念在黑格尔的不同文本中的定...
[KEYWORDS] 道德; 伦理; 自由; 精神现象学; 法哲学
[ABSTRACT] 实践唯物主义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它一经兴起,便基本上形成了这样两种发展格局:一是作为哲学形态的实践唯物主义,一是作为思想方法的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体现了中国研究者的独特理解和创造。中国道路实际上就是在实践唯物主义的理念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唯物主义所确立的实践理性、实践...
[KEYWORDS] 实践唯物主义; 中国道路; 哲学自觉
[ABSTRACT] 希腊和中国均有发达的天文学,但各自的学科性质完全不同。希腊天文学是科学,中国天文学是礼学。希腊人认同天地有别,天界高贵、永恒、不变,是纯粹知识的恰当认识对象。希腊天文学以处理行星表面上的不规则运动为主要任务,通过圆周层叠的方式,再现行星表面不规则运动背后的规则。正是这种"拯救现象&q...
[KEYWORDS] 科学; 礼学; 希腊; 天文学
[ABSTRACT] 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的实践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前奏。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唯物主义,马克思把德国唯心论从主体能动方面发展的实践观转化为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把"存在与思维同一性"转化为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的真理观,把主体-客体关系转化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把哲...
[KEYWORDS] 对象化; 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神圣家族; 德意志意识形态
[ABSTRACT]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中国的文化不是靠一个外在的神或造物主,而是靠人自己道德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中国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人的道德的自觉和自律。这就是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
[KEYWORDS] 中国文化; 以人为本; 人文精神
[ABSTRACT] 承蒙张祥龙教授和《北京大学学报》邀请我加入对中国思想与文化范式的讨论。读了祥龙教授的大作之后,我深有同感,故不揣冒昧,也来谈一点想法。目前,关于中国的学问应该怎样做,特别是应该如何处理与西方学术潮流之间的关系,有非常热烈的讨论,而且也已经深刻影响到了教育和科研的实践,但很多讨论和做法根本就没有...
[KEYWORDS] 张祥龙; 范式; 中国学术
[ABSTRACT] 张世英先生在《境界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美感的神圣性"这个美学观点。他说:"中国传统的万物一体的境界,还缺乏基督教那种令人敬畏的宗教情感,我认为我们未尝不可以从西方的基督教里吸取一点宗教情怀,对传统的万物一体做出新的诠释,把它当作我们民族的‘上帝’而生死以之地加...
[KEYWORDS] 人生终极意义; 神圣体验
[ABSTRACT] 今天这个社会,经济市场化,生活艺术化,一讲到美,人们便以为无非是巧颜令色,好看好听,这有什么"神圣性"?所以现在提出美的神圣性,说不定有人会说,"这有点脱离实际吧"?其实,美有低层次和高层次之分:低层次的美,就是声色之美,好看好听。还有高层次的美,就是心...
[KEYWORDS] 美感; 神圣性
[ABSTRACT] 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一书,最近先是在西方,后来在中国引起热烈的关注和争议。它提出了资本的收益率(r)大于经济增长率(g),从而导致财富集中和贫富分化的结论及解决方案。但我们或许首先需要反省一下其中人们可能已经觉得自明的经济平等的前提:即我们是因为什么要平等?各种各样的平等诉求是否需要有一...
[KEYWORDS] 平等; 平衡; 优越
Results 1-9 of 9
- <<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