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4 of 4
[ABSTRACT] 博物学被遗忘得太久,现在有复兴的迹象,人们仍习惯于将其纳入科学、科普的范畴中思考它。这有一定的道理,但缺点很多。一种比较有启发性的定位是,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宏大背景下,把博物学理解为平行于自然科学的一种古老文化传统。平行论更符合史料,也有利于普通百姓参与其中,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KEYWORDS] 博物学; 生态文明; 生地; 共生
[ABSTRACT] 近代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资本的双重逻辑",即追求价值增殖的逻辑和创造文明的逻辑。一方面,资本的本性是追求无限的价值增殖,其主导原则是脱域原则、效用原则和增殖原则,在意识形态上则反映为主体原则的过度张扬和宰制自然的观念,这一逻辑是近代环境破坏的根源;另一方面,...
[KEYWORDS] 资本的双重逻辑; 脱域; 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理念
[ABSTRACT] <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学)中具有丰富的生态文明哲学和智慧。挖掘这些思想资源有助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中国哲学的有机生成论把宇宙看成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生态明文既是天地间各种生命体呈现的文明样态,也是作为灵长的人对待天地自然万物的文明态度与方式,这就体现为以礼相...
[KEYWORDS] 生态文明; 自然万物; 灵长; 中国传统文化; 万物之灵; 孔颖达疏; 有度; 《系辞》; 不动心; 人与自然
[ABSTRACT] 习近平总书记"天人和谐型生态文明观"的核心理念,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近代文明中主客对立、征服自然的世界观,形成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共同发展的新理念、新世界观、新价值观。这一思想精髓最典型、最生动、最集中的表述,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KEYWORDS] 生态文明; 思想精髓; 和谐发展
Results 1-4 of 4
- <<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