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20 of 31
 | 
期刊文章
孙向晨; 陆心宇
学术月刊
2017
[ABSTRACT] <正>孙教授,您好!一般而言,博士论文完稿是学者生涯的起点,它是学生生活的完成,也是专业研究的开端。能从这点开始谈谈您的治学经历么?我把研究莱维纳斯的书命名为《面对他者》,部分地带有这种思想历程的标记。我本科时代的毕业论文是关于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问题的研究,涉及他人之心(othe...
[KEYWORDS] 向晨; 现代性进程; 私人语言; 硕士论文; 传统叙事; 纳斯; 中国文化传统; 博士论文; 毕业论文; 基督教文化
期刊文章
Fulltext
阎国忠
学术月刊
2011
[ABSTRACT] 在一定意义上,美学是信仰之学。美的绝对性与永恒性构成了信仰的核心部分。信仰本质上是从此岸的、经验的世界向彼岸的、超验世界的超越。信仰的终极指向是真、善、美,真是存在的本体,善是存在的趋向,美是存在的表征。美作为表征既包含了真,也包含了善,既包含了存在的统一、完整、坚实,也包含了存在的秩序、节奏...
[KEYWORDS] 美学; 信仰; 自由; 爱; 宗教
[ABSTRACT] "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是一个无神论者,但他之无神论不是天生或者传承的,而是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探索,从有神论转化、发展而来的。对马克思的研究来说,问题的关键或许不在于理解其无神论思想的具体观点和内涵,更重要的是需要梳理和思考他是如何由一种截然不同的思路转而形成另一种类型的宗教观的...
[KEYWORDS] 马克思; 思想起源; 爱; 精灵; 人性
期刊文章
Fulltext
胡军
学术月刊
2010
[ABSTRACT] 由于逻辑分析方法不是在中国传统哲学母体内孕育发展起来的,而是从西方引进的;而且在这一引进过程内,不少学者是通过自学得到这一方法的,这就使他们缺乏逻辑分析方法方面的深厚的学养基础。一般而言,在西方,哲学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但在中国,哲学则居于文化的核心地位。于是,在西方哲学中,思想必须跟着方...
[KEYWORDS] 逻辑分析方法; 中国传统哲学; 经验事实; 辨名析理
期刊文章
Fulltext
朱良志
学术月刊
2011
[ABSTRACT] 张法认为,中国美学史研究有三种模式——教材型、范畴型、跨学科型,有两个方向——由王国维以来的重从古代材料本身的性质而进行总结,由朱光潜以来的把西方美学原理的延伸到中国古代;因而,如何把多元一体中的多元包括进来,如何思考古代概念的虚实合一性质对理论表述的影响,是它在演进中一直被忽视的问题。朱良志...
[KEYWORDS] 中国美学; 全球美学; 问题; 反思
期刊文章
Fulltext
韩水法
学术月刊
2011
[ABSTRACT] 尽管自由的关系和意义错综复杂,但个人自由构成所有其他自由的基础,也是理解它们的前提。在政治哲学里,个人自由始终就具有政治的意义。而在现代政治共同体之中,个人自由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任何其他目的的手段。因此,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制度的宗旨乃是为个人自由提供最大限度的可靠的空间。法治、民主以及共和...
[KEYWORDS] 个人自由; 政治; 法治; 社会基本结构; 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期刊文章
Fulltext
王中江
学术月刊
2012
[ABSTRACT] 在对简帛中的哲学史和思想史文献展开微观和局部研究的基础上,如何从相对整体和宏观的立场上把握出土文献对认识古代中国哲学和思想带来的变化变得迫切起来。反过来说,相对整体视野的建立也有助于对局部问题的认识。通而观之,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上博楚简《恒先》和《凡物流形》等文献都是有关宇宙生成新模式的,...
[KEYWORDS] 简帛文献; 古代思想世界; 新视野
期刊文章
Fulltext
胡军
学术月刊
2010
[ABSTRACT] 由于逻辑分析方法不是在中国传统哲学母体内孕育发展起来的,而是从西方引进的;而且在这一引进过程内,不少学者是通过自学得到这一方法的,这就使他们缺乏逻辑分析方法方面的深厚的学养基础。一般而言,在西方,哲学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但在中国,哲学则居于文化的核心地位。于是,在西方哲学中,思想必须跟着方...
[KEYWORDS] 逻辑分析方法; 中国传统哲学; 经验事实; 辨名析理
期刊文章
Fulltext
刘海川
学术月刊
2015
[ABSTRACT] 亚里士多德与霍布斯的实践哲学都是针对多元善的伦理事实的某种反思,但两者的理论诉求不同。考虑到人类行动者善观念的多元性和相对性,亚里士多德追问的是:"属人的、就其自身而言的善是什么",他由此走上了伦理学道路;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政治学探究以伦理学为基础。霍布斯关注的是这一事实的...
[KEYWORDS] 霍布斯; 亚里士多德; 多元善的伦理事实; 自由主义
期刊文章
Fulltext
先刚
学术月刊
2010
[ABSTRACT] 哲学思想与其表达方式关系密切。柏拉图推崇口传而贬低书写,同时却又以对话录这种独特的形式来表述其哲学思想。这种做法有着哲学义理和历史背景方面的不同理由。从哲学义理来看,柏拉图列举了书写著作的各种缺陷,强调其相对于口传的辩证法的从属地位。从历史背景来看,在古代希腊的交流文化中,口头交谈的重要意义都...
[KEYWORDS] 柏拉图; 对话录; 未成文学说; 图宾根学派; 施莱尔马赫
[ABSTRACT] 作为一个德国人,格律恩撰写了一部法国18世纪专题思想史。而当时,不仅他书中所涉及的人物、流派的著述俱在,而且用法语写作、梳理这段历史的书也已经出版。在这种情况下,他是从哪里选择、甄别和引用权威史料的?他又如何叙述和分析这些思想呢?他的书能超越法国学者的史识和见解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第2卷...
[KEYWORDS] 社会主义思想史; 德国; 法国; 格律恩; 卡贝
期刊文章
Fulltext
韩水法
学术月刊
2013
[ABSTRACT] 在现代社会里,科层化与技术化作为社会整体合理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在制度上和结构上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科层体系必然带来技术化,技术化是科层体系的组织和行为特征,尽管技术化的程度在不同的科层体系那里会有高低的差异。技术化本身的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科层体系,而科层体系内部的自我约束也要通过技术手...
[KEYWORDS] 合理性; 科层化; 技术化; 政治; 个人行为; 中层社会
[ABSTRACT] 克里普克只强调了"必然性"和"先验性"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几乎没有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他关于"棍子S在时间t0是一米长"是先验偶然命题的论证不成立,其根源在于他所援引的"一米"定义是如此不严格和不精确,以致不可能在它...
[KEYWORDS] 必然性; 偶然性; 先验性; 后验性; 先验偶然命题; 后验必然命题
期刊文章
Fulltext
王中江
学术月刊
2012
[ABSTRACT] 三、儒家经典诠释学和孔门后学的性情论出土简帛文献为古代中国思想世界带来的第三个新视野是有关儒家经典诠释学和孔门后学性情论方面的。在早期儒家的发展中,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这是一条基本的线索。《史记.儒林列传》称,孟子和荀子"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
[KEYWORDS] bamboo-silk literatures; world of ancient thoughts; new vision
期刊文章
Fulltext
李溪
学术月刊
2014
[ABSTRACT] 表面上看,在中国的概念系统中,"势"并不占有核心的位置。然而,在涉及具体的文化领域中,却常常可见以"势"作为关键的理论概念的例子。"势"在艺术、政治与军事等中国文化的不同向度中的意涵,表达了一个相似的意义结构,这个结构就是以周易为基础...
[KEYWORDS] 势; 周易; 阴阳; 天机; 变通
[ABSTRACT] 2010年是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最后一年,中国的哲学研究虽然没有出现什么惊天动地的奇迹,但在平静中显露出某些新的端倪和气象。本文选取几个比较有学术和思想意义的热点或重点问题,试图通过简要的评述,以显示这些新的端倪和气象。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谓"中国哲学",不是指现行体制下的二...
[KEYWORDS] 马克思学; 对立论; 本土意识; 思想关系; 市民社会; 马克思哲学思想; 思想意义; 博士论文; 马恩; 文本研究
期刊文章
Fulltext
陈波
学术月刊
2011
[ABSTRACT] "逻辑"是一个生长和变动的概念。逻辑与人类思维有关,它从对"人类事实上如何思维"的考察中提炼出"人类应该如何思维"的规范。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以及人类认知和实践需求的变化,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的逻辑研究会在题材、重点、方法、结果等方面显现...
[KEYWORDS] 逻辑形态; 思维模式; 人工智能; 批判性思维; 思维四律; 逻辑的可修正性
期刊文章
Fulltext
王中江
学术月刊
2011
[ABSTRACT] 由孔子彰显的"人"自身的道德主体和自觉,在他之后的那些早期继承者们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转化,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从"人"的"内面"基础和"身体上"的表现这两者的结合上来思考人的"道德"...
[KEYWORDS] 《五行》; 习性; 和; 乐; 天道
[ABSTRACT] 在语言哲学中,占有统治地位的指称观念与纯粹语义学的指称观念是对立的。所谓的"传统指称观念",也可以称之为"形而上学指称观念",其核心是认定指称性语言表达意指语言外世界中的对象。江怡教授认为《语言.意义.指称——自主的意义与实在》一书误读了语言哲学传统,那...
[KEYWORDS] 指称; 形而上学指称观念; 意义; 对象
期刊文章
Fulltext
张世英; 杨澜洁
学术月刊
2013
[ABSTRACT] 张老师,我看过一些书,回忆西南联合大学那些有趣的故事。我知道,您也曾就读于西南联大,所以,也想请您给我讲讲您在西南联大的求学经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已经很难找到个安宁的地方。我的老家武汉,当时已经成为沦陷区。
[KEYWORDS] 西南联合大学; 哲学系; 抗日战争期间; 求学经历; 张世英; 张老师; 西方哲学史; 刘文典; 黑格尔哲学; 概论课
Results 1-20 of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