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20 of 54
 | 
期刊文章
陈建美
中国哲学史
2017
[ABSTRACT] 《礼记·乐记》篇对乐教作出了极为丰富和深刻的阐发。嵇康批评地继承了乐教的传统,并借由音乐问题阐发了新的理论方法和思想路径。本文通过分析《乐记》、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琴赋》及《养生论》等文献的相关段落,探究乐教思想,并借此理解嵇康思想的旨趣。
[KEYWORDS] 嵇康; 乐教
[ABSTRACT] 以往对谭嗣同政治思想的解读,主要有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两种相反的观点。实际上,谭嗣同的思想中同时包含这两种相互矛盾的倾向,而以后者更为显著。他在《仁学》中建立了一种"以太—仁"的普遍主义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世界主义的两个面向:地球"大一统"的政治愿...
[KEYWORDS] 《仁学》; 普遍主义; 世界主义; 民族主义
期刊文章
杨祖荣
中国哲学史
2017
[ABSTRACT] 对《楞伽经》如来藏思想的系统研究由来已久,成果丰富,然目前之研究仍多只重于从"藏"而非"如来"的视角来解读。新近的研究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一定程度上开始转换视角。本文延续这一思路,从"如来"的角度解读《楞伽经》的如来藏思想,认为其与&...
[KEYWORDS] 自觉圣智境界; 如来藏; 识藏; 无我如来藏; 不空如来藏
期刊文章
朱雷
中国哲学史
2017
[ABSTRACT] 本文以《拔本塞源论》为研究重点,说明王阳明以"一气流通"的存在论为基础所建立的一体政治论的理论特征。与朱子以"理一分殊"模式建立的同体论相比,王阳明以气论为核心建立的一体论将差异性保存在了本体的层面,并由此使一体政治论也能够将人性中的差异特性保存下来。依...
[KEYWORDS] 一气流通; 一体政治; 拔本塞源论; 差异性
[ABSTRACT] 《管子·心术上》中"因"的独特性在于,其于显题化的进程中伴随着哲学化的进程。有别于认识论的解释向度,本文以为,此篇的核心范畴"因"意在叙说一种施政的模式,它以因应之道系统地演绎早期道家的无为、不言之旨,它关切的是"无为之为"和&quo...
[KEYWORDS] 稷下道家; 因循为用; 无为之为; 不言之言
期刊文章
陈睿超
中国哲学史
2015
[ABSTRACT] 胡瑗的《周易口义》相对于孔颖达《周易注疏》在释卦体例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的创新:1、重视对卦序与时义的阐释;2、成卦之义多"以二体言之";3、主张"诸卦四德亦天地四德"。这些体例创新均是北宋士大夫政治主体意识觉醒的时代背景下借易学解释"阐明儒理&q...
[KEYWORDS] 北宋易学; 《周易口义》; 解易体例
期刊文章
安文研
中国哲学史
2015
[ABSTRACT] 本文通过对苏轼所用概念及命题的详细分析发现,苏轼以《苏氏易传》之注释为载体,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次对世界进行了的精细地分析。在苏轼看来,道与气是形而上的存在,道在万物中之运行亦称之为神,而阴阳二气之相交则打开了万物创生的生生之门。在形而下的世界中,有生有物,物转相生,万物以其存在的多重维度,...
[KEYWORDS] 相因; 生生; 象; 形; 阴阳; 道; 神; 性
期刊文章
王博
中国哲学史
2015
[ABSTRACT] 随着出土简帛资料的大量发现和整理,以及传统和域外文献学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过去几十年里关于中国古代文献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单一的文本而言,由于《老子》在马王堆帛书、郭店竹简和北大汉简的反复出现,使得有关该文本的研究一直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如何理解不同传本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老子》文本的演...
[KEYWORDS] 文献学研究; 辨伪学; 中国古代文献; 简帛; 汉简; 马王堆帛书; 经说; 整理者; 道隐; 生命关怀
[ABSTRACT] 宋代道学以天理作为性善论的形而上学基础,这暗含了两个困难:一、与传统儒家经典之间的矛盾;二、性之本体至善无恶,那么恶的来源何在。道学中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必须面对这两个困难,并给出解答。本文以张九成"性善之善不与恶对"的思想为例,通过张九成与二程、张载、杨时、朱熹、胡宏等思...
[KEYWORDS] 性善; 恶; 恶的来源; 性善之善不与恶对; 性无善无恶
期刊文章
Fulltext
刘长安
中国哲学史
2012
[ABSTRACT] "唯子不报"是《仪礼·丧服》中很少见的郑注直接纠正传的注释,本文认为围绕传注分歧的争论并不涉及礼学的根本原则,其背后的真正问题包括三个层面——大夫尊降旁亲、大夫之子压降旁亲、大夫命妇不降而报大夫之子。整篇文章的论证逻辑是:经文举大夫之子而包大夫,大夫、大夫之子皆不降其旁亲为...
[KEYWORDS] 仪礼; 丧服; 唯子不报; 尊降; 压降; 报服
期刊文章
Fulltext
赵金刚
中国哲学史
2014
[ABSTRACT] 
[KEYWORDS] 朱子哲学; 理生气; 生生
期刊文章
Fulltext
吴飞
中国哲学史
2014
[ABSTRACT] 对三纲五伦的批判和反思,是现代中国思想的一个中心话题。人伦批判肇端于清末,到五四达到高潮,然后又在社会科学界和法学界经过了长期的讨论,随着1950年《婚姻法》形成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现代形态。总结百年来的批判,大体有三条线索:一,从压抑人性的角度批判传统礼教,这是最主流,同时影响也最大的批判;二,...
[KEYWORDS] 现代中国思想; 中心话题; 三纲; 现代形态; 母系社会; 社会科学界; 李玄伯; 婚姻制度; 法理派; 古公亶父
期刊文章
Fulltext
张学智
中国哲学史
2010
[ABSTRACT] 
[KEYWORDS] 易内传; 卦爻辞; 解释学; 筮者; 卦象; 《易传》; 象数; 六十四卦; 《系辞》; 体用一源
期刊文章
Fulltext
钟治国
中国哲学史
2010
[ABSTRACT] 作为阳明高弟,邹东廓之学以"戒惧"为宗旨,较为明晰、简捷,于阳明之教又无走作,看似只是谨守师说而已,但是否如学者所说只是"守师说而无逾越"、"顺适"而已呢?较之龙溪、心斋、双江、念庵立说之特色鲜明,东廓的一惟师说是守则不显特色,因而往...
[KEYWORDS] 阳明后学; 邹东廓; 良知; 戒惧
[ABSTRACT] 一党中央十七大六中全会发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使我们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深受鼓舞。如何使社会主义文化得到"大发展大繁荣",当然需要从多方面来使它实现。我想,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大...
[KEYWORDS] 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命脉; 指导方针; 儒家思想; 学术研究; 中说; 资产阶级旧社会; 人类社会; 共产主义革命; 民族复兴
期刊文章
Fulltext
王中江
中国哲学史
2011
[ABSTRACT] 在现代中国的体系化哲学中,金岳霖的哲学最具体系性。在这一方面,他是能够让西方哲学的体系化特征在中国哲学中充分表现出来的真正代表性人物。①金岳霖通过现代逻辑分析方法层层抽绎哲学概念和问题,使得他的哲学体系很严密。他的三部书——《逻辑》、《论道》和《知识论》,分别代表了他在
[KEYWORDS] 金岳霖; 逻辑分析方法; 无极而太极; 西方哲学; 中国哲学; 体系性; 知识论; 现代中国; 生物进化; 共相
期刊文章
Fulltext
李中华
中国哲学史
2012
[ABSTRACT] 六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汉末儒家名教权威的失落,带有道家色彩的魏晋玄学开始登上思想文化的历史舞台。此时的佛教亦经过大量的译经活动及其传播,在中国获得了空前发展;在佛教刺激下,中国早期道教也摆脱了原始状态而进入成熟阶段。于是,包括宗教思想在内的中国文化格局,在六朝时期又获得了多元化...
[KEYWORDS] 六朝; 儒释道; 三教关系; 宗教大同
期刊文章
Fulltext
许多
中国哲学史
2012
[ABSTRACT] 欧阳德的独知说对于阳明哲学中的无之面向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因此王龙溪对于欧阳德的哲学思想也比较重视。本文对于欧阳德良知虚体、顺其明觉之自然加以阐发,以见其独知说的重要哲学意义。
[KEYWORDS] 欧阳德; 独知说
期刊文章
Fulltext
秦峰
中国哲学史
2014
[ABSTRACT] 
[KEYWORDS] 刘宗周; 十六字心传; ()山哲学
[ABSTRACT] 由末达本的"反本"问题是三教会通的生长点,在魏晋南北朝成为时代思潮的中心问题,也是复性论兴起的前奏。以此为纲便可一以贯之地把魏晋南北朝玄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许多表面互不关联的现象贯穿起来。汤用彤首创从本末之辨的角度来解释三教之争,总结出玄学是以"由末返本&quot...
[KEYWORDS] 汤用彤; 反本复性; 本末体用; 三教互动; 理学缘起
Results 1-20 of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