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20 of 50
[ABSTRACT] 在柏拉图的某些对话录中,苏格拉底坦诚的"无知"常被看作谦虚的象征,由此人们或者制造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对立,或者把二者都解释为一种不可知论。但通过更深入地考察表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无知"其实是一种同时以"知识"和"无知&...
[KEYWORDS] 无知; 明智; 节制; 辩证法
[ABSTRACT]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话语体系建设。一是话题。研究的问题应当是真问题,不是假问题;不能仅仅重复西方学界的问题,轻视和无视自己的问题。应当主动设置议题,加强话语的主动权和主导性。二是话语内容。要改变研究中"肌无力"的状况,必须提高话语内容的解释力和影响力。在话语内容的研究中...
[KEYWORDS] 话语体系; 肌无力; 术语革命; 概念游戏
[ABSTRACT] 本文在梳理国外"新辩证法派"对《资本论》解释的基础上,使用文本对照的"互文性"的解读方法,阐明《资本论》前5章与黑格尔《逻辑学》的"存在论"和"本质论"相关范畴或环节之间的逻辑关联,一方面展现《逻辑学》对《资本论》...
[KEYWORDS] 形式; 价值量; 自行扩张主体; 资本实体
[ABSTRACT]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开端难题,应从绝对者的本性来理解。绝对者作为思维所内含的自身与自身的"原始分裂",标志着其本质结构,是其得以开始运动的内在动力,是其整个辩证运动的"灵魂"。这种"原始分裂",就其首先显现为一种自身与自身的对立关系而言,...
[KEYWORDS] 开端; 直接性; 中介; Reflexion; 原始分裂
[ABSTRACT] 同"道"具有类似性又有差异的"一",是道家思想中另一个具有象征性的重要概念,它同样由老子所开创,并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变化和发展。作为本原性的概念,它既是描述"道"的谓词,又是指世界和万物的生成者和万物统一的基础和内在根据;作为建立秩序的...
[KEYWORDS] 道家; 一; 展开; 形态
[ABSTRACT] 奥古斯丁的时间观和永恒观都以实体化的现在为基础:永恒是恒定不动的现在,时间由转瞬即逝的现在构成,这既是基督教时间哲学和古希腊时间哲学的关键区别,也构成奥古斯丁理解自然秩序和生活意义的形而上学基础。本文试图证明,奥古斯丁对现在的实体化理解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至保罗书信对于"末世论时间感&...
[KEYWORDS] 奥古斯丁; 时间; 永恒; 保罗; 末世论
[ABSTRACT] 在先秦文献里,敬时常被纳入德的范畴。但追溯敬的观念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敬在本质上具有很鲜明的情感因素。徐复观先生曾分析指出:周人开始意识到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的密切关系,以及当事者在行为上所应负的责任;在秉持这种自觉、要以己力突破困难而尚未突破时,自然地便产生了忧患意识;和
[KEYWORDS] 清庙; 徐复观先生; 先秦文献; 臧文仲; 《诗论》; 诗三家义集疏; 周颂; 春秋时期; 季文子; 仁者爱人
[ABSTRACT] 在《资本论》的开篇,马克思就写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47页)在这个开篇中,马克思一开始就将现实社会存在的&q...
[KEYWORDS] 马克思主义; 商品; 一个哲学的分析
[ABSTRACT]
[KEYWORDS] 北大藏汉简; 老子; 文本
[ABSTRACT]
[KEYWORDS] 社会发展; 机遇; 风险
[ABSTRACT]
[KEYWORDS] 实用主义; 中国文化精神; 美国精神
[ABSTRACT] "同"与"异"是印度古代哲学中经常讨论的观念,它们涉及事物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别性,涉及事物的基本形态和事物的本质问题。无论在印度上古的宗教哲学典籍中,还是在印度后来的主要哲学
[KEYWORDS] 古代哲学; 奥义书; 宗教哲学; 阿特曼; 胜宗十句义论; 梵我同一; 胜论派; 实在性; 句义; 瑜伽行派
[ABSTRACT] Fundamentally,Laozi’s philosophy is a philosophy of power and contain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role,and restraint of power. Accordingly,a series ...
[KEYWORDS] 老子哲学; 侯王; 道法自然; 上德; 权力控制; 下德; 老子思想; 无为而无不为; 十八章; 玄德
[ABSTRACT] 张岱年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有一篇重要的文章《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发表于1935年4月8日的《国闻周报》。该文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系列问题,如应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应有什么样的应对社会危机的态度、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理想等,都作出了深入分析。这篇文章连同这一
[KEYWORDS] 张岱年; 国闻周报; 中国人精神; 慧观; 生活理想; 贺麟; 人生问题; 现代哲学家;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
[ABSTRACT] 朱子自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完成《太极图说解》后,一直都在捍卫此书的基本立场。淳熙十三年与林栗、淳熙十五年和十六年与陆九渊、庆元三年与吕祖俭、庆元四年与袁枢之间的辩论,皆与《太极图说解》有关。(参见陈来,2007年)朱子在《太极图说解》中确立的本体论架构,可以说是他的中岁定法,自四十四岁撰...
[KEYWORDS] 太极图说解; 朱子; 林栗; 吕祖; 体用; 袁枢; 淳熙; 陈来; 通书解; 理一分殊
[ABSTRACT]
[KEYWORDS] 模糊性; 连锁悖论; 逻辑学
[ABSTRACT]
[KEYWORDS] 自然辩证法; 刘猷桓; 恩格斯
[ABSTRACT] 一、前言在先秦人性论史上,众所周知孟子倡性善、荀子言性恶,本文则以性真为主题①,论述庄子学派的人性之真与美。孟、庄同时代,身处战国中期,是为儒、道思想发展的高峰期。徐复观的《先秦人性论史》便
[KEYWORDS] 性善; 徐复观; 莫若以明; 《齐物论》; 唯道集虚; 法天贵真; 战国中期; 泽及万世; 《人间世》; 至德之世
[ABSTRACT] 一切历史地产生的东西,都只能在历史中存在。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当然也不能例外,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它有其自身的出场语境。1882年,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德文第一版序言中写道:"科学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德国的产物,而且也只能产生在古典哲学还生气勃勃地保存着自觉的辩证法传统...
[KEYWORDS] 论列宁主义基础; 版序; 马克思文本; 德国人; 当代形态; 三个组成部分; 形态研究; 文本意义; 苏联人; 时代内容
[ABSTRACT]
[KEYWORDS] 自然状态; 社会状态; 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