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20 of 37
[ABSTRACT] 《新大众哲学》的出版问世,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大事件。它所确立的研究理念、研究方式和方法,所提出的重大问题和关注的重点,所体现的学风和文风,给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吹来了一股新风,是大众哲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就其理论价值来说,我觉得《新大众哲学》在研究上充分体现了这样几个重要的...
[KEYWORDS] 研究理念; 大事件; 人类解放; 话语方式; 方法论启示; 时代化; 思想素质; 返本; 现实生活; 世界化
[ABSTRACT] 从总体上看,文本研究目前在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格局中仍然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论者言说其重要性的多,但真正介入的少,很多人并没有把这种研究看作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础和理解马克思思想最重要的途径,反而只把它看作少数学者的特殊兴趣和研究路向;更有甚者,当这一方面的研究刚刚取得一定的进展、出现一些...
[KEYWORDS] 马克思; 文本; 版本; 思想; 当代性
[ABSTRACT]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化不断深入,机遇问题日益凸显。面对日益突出的机遇问题,应当从社会历史哲学的高度作出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以达到其理论自觉。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审视,对于机遇的考察,不能仅从偶然性来理解,还要从社会发展的常规来把握;不能仅从客体角度来理解,还要从主体角度来把握;不能仅从外部条件来...
[KEYWORDS] 社会发展; 机遇; 全球化
[ABSTRACT] 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对恩格斯晚年书信思想的批评是富有启发性的,特别是他对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重新阐释是我们定位和评价恩格斯晚年书信的重要坐标。纵观国内学界在这个问题上的几种代表性观点,我们发现,总体而言,如何充分吸收阿尔都塞的理论贡献,对恩格斯的思想做出进一步的反思仍是一项未完成的工作。
[KEYWORDS] 偶然与必然; 合力论; 多元决定; 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
[ABSTRACT] 目前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研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诠释疏漏""诠释错误"和"过度诠释"等问题,因此,结合马克思的文本,这一问题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世界历史"一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KEYWORDS]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世界历史”; 解释; 文本
[ABSTRACT] 只有系统和深入地研究文献,彻底清理其理论内容,才能够彻底搞清在1848~1852年这段唯物史观刚刚创立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究竟是如何将唯物史观"运用"于社会实践、领导革命运动的,才能够真正明白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在唯物史观的一般理论与具体的革命实践之间架起"桥梁&q...
[KEYWORDS] 革命; 《新莱茵报》; 理解
[ABSTRACT]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或资产阶级社会的研究指向和研究成果,是构建其社会形态理论的基石。正是在对资本主义的科学研究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经济社会形态的概念,形成了研究其他社会形态或社会形式的科学方法,形成了关于社会形态演进线索和一般规律的抽象以及对这种抽象的反思。充分估价和认识资本主义研究在马克思社会形...
[KEYWORDS] 资本主义; 经济的社会形态; 社会形式; 社会形态的演进
[ABSTRACT] 在马克思早期思想演变中,"犹太人问题"是解构其与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因缘关系的导火索。但长期以来,由于不注重对原始文献资料的搜集、翻译和辨析,我们对这一复杂的思想纠葛的了解和把握,基本上都是单纯根据马克思的概括和论述来推测其批判对象乃至当时的理论图景的。本文根据新挖掘的文献资料...
[KEYWORDS] 犹太人问题; 宗教解放; 政治解放; 人的解放
[ABSTRACT]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讲过一段概括黑格尔关于范畴的辩证运动及其构造体系的方法的话,不少人,包括一些资深的著名学者,也经常把这句话当作马克思的思想加以引证,并作为自己所持某种观点的论据。本文经过详细的考证和分析,澄清了对马克思观点的误读。
[KEYWORDS] 《哲学的贫困》; 辩证法; 误解
[ABSTRACT] 《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时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一方面,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对世界的实践化理解方式已经确立;另一方面,对德国思辨唯心主义批判之后的重建工作正在展开。"现实的个人"作为马克思解答历史之谜的前提,是理解唯物史观的重要线索。但当我们深入文本考察马克思思...
[KEYWORDS] 类本质; 唯一者; 现实的个人
[ABSTRACT] 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文明形态"和"社会形态"是两个内容重叠又没有厘清区别的概念,应加以清理并做整合性研究。随着环境危机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促使人们思考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但是如何从学理上搞清它将是...
[KEYWORDS] 唯物史观; 文明形态; 社会形态; 生态文明
[ABSTRACT] 马克思在写给安年科夫的信(1846年12月28日)中对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一书,特别是其中的社会历史观进行了初步批判,体现了马克思众多唯物史观的"鲜活"思想。就这一带有批判性质文本的解读而言,我们不能离开批判者和批判对象本身的思想去阐释。在充分解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社...
[KEYWORDS] 马克思; 蒲鲁东; 唯物史观; 社会历史观
[ABSTRACT] 十九大精神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六个重大理论创新:新时代、新使命、新矛盾、新目标、新方略和新外交。
[KEYWORDS] 十九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理论创新
[ABSTRACT] 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中,马克思对雇佣劳动的前史和资本形成的条件进行了考察。从广义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文本看,马克思在资本原始积累部分已经提出了雇佣劳动起源的四个条件。在对《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的分析过程中,马克思从劳动和所有关系、资本对劳动的否定维度考察了雇佣劳...
[KEYWORDS] 所有; 雇佣劳动; 共同体; 资本
[ABSTRACT] 西方马克思学的兴起与发展固然离不开特定的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然而,真正使得西方马克思学能够不断深化的因素绝不是间断的、外在的偶然因素,而是连续的、内在的固有因素。西方马克思学"三个部分"(生平事迹、著作版本和思想解读)循环式互动、"三种立场"(赞赏支持、...
[KEYWORDS] 西方马克思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 内在逻辑; 互动
[ABSTRACT]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以历史辩证法作为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要义所在。本文将从历史与自然、历史与结构、历史与主体三个维度展现卢卡奇历史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卢卡奇以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的物化结构作为理论出发点,通过批判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和德国古典哲学的二律背反,提出以实践、中介、总体性、同一...
[KEYWORDS] 实践; 中介; 总体性; 无产阶级
[ABSTRACT] 在传统的民族地域历史日渐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当下,各个民族与国家融入这一过程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中国也不例外。在这一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中,后发国家应以何种道路发展自身?对这一迫切的现实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在19世纪末考察俄国农村公社未来可能的发展途径上进行了实践性探索,且取得了一定的历史性成果。面对...
[KEYWORDS] 俄国农村公社; 卡夫丁峡谷; 世界历史; 实践需要; 跨越式发展
[ABSTRACT] 随着大工业的出现和普遍交往的形成,人类的交往摆脱了以自然分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地域性,民族的历史开始走向世界的历史。当西方率先跨入现代工业文明,积极开拓世界市场时,亚洲社会则未能完成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循环的"亚洲历史与"演进的"世界历史形成鲜明对比,...
[KEYWORDS] 普遍交往; 世界历史; 殖民主义; 全球化
[ABSTRACT] 当代法国政治理论家克劳德·勒弗对意识形态的问题进行过独特的论述。他批判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中实证主义的基础,并通过分析所谓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看到了当今社会中无形的意识形态的特征,这构成了其意识形态的批判路径。由于勒弗意识形态批判的基础与马克思不同,其与马克思在意识形态的批判逻辑...
[KEYWORDS] 意识形态; 克劳德·勒弗; 马克思; 社会分裂
[ABSTRACT]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内部国家制度过程中,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呈现了十二种情况。这十二种理解强调"社会优先国家",把市民社会看作非政治的独立领域。但由于特定理论用意和批判主题的需要,马克思重点抓住"市民社会决定国家&q...
[KEYWORDS] 市民社会; 历史; 社会转型; 法哲学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