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20 of 28
 | 
期刊文章
王坤
世界宗教文化
2015
[ABSTRACT] 东学运动是朝鲜半岛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1860年4月5日,水云崔济愚经历“天主体验”,创造形成东学宗教体系.东学的核心教旨为“侍天主”,落实在教徒日常修持上为“诚”“敬”“信”三字.“诚”“敬”“信”作为儒家重要德目,自先秦便一脉传承,构成儒家文化圈民众普遍认同的修身价值.东学之“诚敬信”思...
[KEYWORDS] 朝鲜朝; 东学; 儒家; 侍天主; 诚敬信
期刊文章
Fulltext
孙铁根
天府新论
2015
[ABSTRACT] 本文试图通过制度与儒家之间的关联,来思考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以及儒家的特征。钱穆先生关于这个主题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合适的切入视角,他在制度与人事之间更为注重人事,突出强调士人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但是未能充分地强调制度对人事的制约层面。而汉学家列文森则将儒家官僚制与君主制作为"理想型&quo...
[KEYWORDS] 制度; 儒家; 官僚制; 儒家官僚制; 君主制; 制度化儒家
期刊文章
崔晓姣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ABSTRACT] “大王去邠”作为一个重要政治事件,在《孟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毛诗》和《说苑》等典籍中皆有记述。《史记》《毛诗》《说苑》对于此事的记述基本与《孟子》书中所言一致,《吕氏春秋》《淮南子》则是转录《庄子》之文。考察《孟子》《庄子》书中的内容,我们发现二者对于此事的记述却不尽相...
[KEYWORDS] 大王去邠; 孟子; 庄子; 儒家; 道家; 政治哲学
期刊文章
Fulltext
沈满琳
国际汉学
2016
[ABSTRACT] 儒家圣人是中国古代文明最核心和独特的主题之一。在近现代中西文明相遇与宗教交往的历史过程中,圣人的含义经由传教士的经文辨读与翻译发生了迁移、误读,并很大程度上在跨文化的理解和传播中失落。通过比较研究重新认识圣人的超越意义,并探讨其对于历史和现实中的宗教间关系与宗教间交往的重要影响,应该成为中西比...
[KEYWORDS] 儒家; 圣人; 利玛窦; 理雅各
会议论文
李四龙
北京论坛(201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不同的道路和共同的责任:美美与共——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回顾与展望专场
2015
[ABSTRACT] 汉译佛教经典隶属于不同的印度佛教派别,彼此的思想常有分歧。因此,公元5世纪起,中国佛教界开始"判教",对各种佛教经典进行分类概括,然而各家的分类标准并不相同。到公元6世纪中后期,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顗,在其讲经过程中创造了一套中国化的解经体例,即"五重玄义&quot...
[KEYWORDS] 五重玄义; 判教; 解经; 儒家; 玄学
期刊文章
Fulltext
文雅
宜宾学院学报
2012
[ABSTRACT] 《民约译解》以中国传统儒家精神和阳明学作为解释的方式,以卢梭的平等自由和民权观作为要核,温和地回应了幕末明治维新时期的东洋命题,即当时的日本应选择何种道路。这部作品对甲午海战之后的中国学人和知识界具有启发性的意义和影响。
[KEYWORDS] 自由; 平等; 民权; 儒家; 日本阳明学; freedom; equality; civil rights; Confucianism; Yangming school in Japan
期刊文章
Fulltext
汤一介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ABSTRACT] 一《礼记·坊记》:"子言之:君子之道,辟则坊与?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为之坊,民犹逾之,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疏谓:"大设其坊坊之,而人犹尚逾越犯躐,况不坊乎?‘故君子礼以坊德’者,由民逾德,故人君设礼以坊民
[KEYWORDS] 礼法; 儒家; 社会生活
期刊文章
Fulltext
李中华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0
[ABSTRACT] 葛洪的<抱朴子外篇>历来被研究者看成是"杂家",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定论,究其原因是由于没有仔细研读原文和受评论家影响造成的.我们通过仔细蚓读和分析<抱朴子外篇>的原文,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完全可以得出<抱朴子外篇>不同于&...
[KEYWORDS] 葛洪; 《抱朴子外篇》; 儒家; 道家; 思想
[ABSTRACT] 以自然主义精神为价值取向的道家是以“自然的和谐”为基础,继而推展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这四个层面具有一种历时性递进式层次关系.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与之相反,是基于个体道德人格的完善,以求“自我身心的和谐”,由此出发而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KEYWORDS] 道家; 自然主义; 儒家; 人文主义; 儒道互补; 自然与人文; 普遍和谐观
期刊文章
Fulltext
王美玲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ABSTRACT] "为亲隐"和"谏亲"是孔子孝道思想中的互相制约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在为子之道中都需要运用,但是如何运用得恰当却是一个大难题。曾子和孟子分别各自吸收并学习了孔子的孝道思想中的一方面,并将其深化与改进。
[KEYWORDS] 隐亲; 谏亲; 儒家; 孝道
期刊文章
Fulltext
贾旗; 陈少峰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ABSTRACT] 从唐律中德法关系的几方面特点来看,唐律虽然也强调"孝亲",但终以"公法"优先于"私德",以"忠君"优先于"孝亲";...
[KEYWORDS] 唐律; 法律; 道德; 法家; 儒家
[ABSTRACT] 作为天赋异禀的特殊群体,天才儿童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出现;不过真正引起广泛的重视,则是迟至儒教确立的两汉之际才发生的.随着儒家童蒙教育趋于制度化,天才儿童们成为儒家思想的有力宣传者,以孝悌和笃学为中心的儒家品德,构成这些儿童事迹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进一步固定为后世的基本评价标准,长期以来儿童们需要...
[KEYWORDS] 汉代; 天才儿童; 儒家; 童蒙教育
期刊文章
Fulltext
王玲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ABSTRACT] 君臣之分乃是探讨君臣之义的前导,亦是研究儒家政治秩序观念的基础性问题.孔孟的“君臣之分”是社会的一种现实秩序,乃人群中自然呈现出的状态,或言“原初状态”,而混乱和伦常崩坏是由于人们打乱了这种社会合力形成的君臣之分,争夺君主的权力,故孔孟都倾向于君臣分际中维持平衡.而荀子认为社会初始状态是相互争...
[KEYWORDS] 儒家; 政治秩序; 论语; 孟子; 荀子
期刊文章
Fulltext
周广友
孔子研究
2010
[ABSTRACT] 在对艮卦的解读中,船山着意阐发了侧重功夫论意义的作为君子治心和处事原则的"行止之道",内在地形成了对儒家"知止"思想的全面阐释,其蕴涵包括四个层面:为何止、如何止、止于何处与止何为,分别涉及"止"的原因、方式、目标与效果。泛言之,&q...
[KEYWORDS] 艮卦; 知止; 儒家; 王船山
期刊文章
Fulltext
蒋志琴
书画世界
2010
[ABSTRACT] 王原祁在<雨窗漫笔>中提出了"龙脉"说,<雨窗漫笔>是他晚年画学思想的理论概括.<雨窗漫笔>本身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代表了王原祁对画学(画理、画学、画法等)的全部理解,也代表了他对文人画六法画道的知行观.从<雨窗漫笔...
[KEYWORDS] 《雨窗漫笔》; 结构; 王原祁; 儒家; 画学观
期刊文章
Fulltext
王海明
武陵学刊
2016
[ABSTRACT] 谁给我的利益和快乐较少,谁与我必较远,我对谁的爱必较少,我必较少地为了谁谋利益;谁给我的利益和快乐较多,谁与我必较近,我对谁的爱必较多,我必较多地为了谁谋利益.说到底,我对我自己的爱必最多,我为了我自己谋利益必最多,亦即自爱必多于爱人、为己必多于为人,说到底,每个人必定恒久为自己,而只能偶尔为...
[KEYWORDS] 儒家; 爱; 爱有差等; 人性定律
期刊文章
Fulltext
何日生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6
[ABSTRACT] 佛教的出世思想使得传统儒家学者批判佛教“不顾人伦,不理民生,不敬王者”。而慈济宗门强调行善与行孝不能等,改变了佛教不理人伦、不理民生的形象。佛教吸收儒家的孝道和“家”的观念,是中国儒、释、道于唐宋时期逐渐融合之后,中华文明汇聚的又一个成果。中国儒释道文化如何进行进一步融合与调整,是中国文化第三...
[KEYWORDS] 儒家; 佛教; 儒释融合; 慈济; 孝道; 天下一家; Confucianism; Buddhism; fusion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Tzu Chi; filiality; one family under the heaven
期刊文章
王生云; 周群芳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ABSTRACT] 作为众德之本的孝,凭借着深厚的政治历史文化底蕴,重新"活现"于今天的国家治理之中,然而也出现了疑虑、抵触,甚至批评之声.阐述对孝道的几种误解和澄清,探讨孝的内涵和外延,并指出儒家所提倡的孝道对今日国家治理的启示:一是孝兼顺和诤两种精神品质,可以成为今日改革和稳定的重要精神支...
[KEYWORDS] 孝道; 儒家; 国家治理; 官德; 社会和谐; 人民幸福
期刊文章
艾宸伊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8
[ABSTRACT] 本文梳理了先秦儒家经典《论语》《孟子》《荀子》及道家经典《老子》《庄子》中塑造理想人格形态的内容,尝试比较儒家"君子型理想人格"与道家"圣人型理想人格"的同异:儒家注重伦理学与政治学的关系,意在政治统序和德性实践中提升人的道德品质;道家探求万物生命的根源...
[KEYWORDS] 儒家; 道家; 君子; 圣人; 伦理
[ABSTRACT] 徐复观对于儒家的政治观念有一个基本的设定,即民本政治.徐复观认为,董仲舒与一般传经之儒有不同的两大特性:第一个是通过《公羊》来建立当时已经成熟的大一统专制的理论根据;第二个是他要使《公羊》成为其天的哲学的构成因素.董氏春秋学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属辞比事""...
[KEYWORDS] 董仲舒; 儒家; 公羊学; 春秋学; 徐复观
Results 1-20 of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