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20 of 25
[ABSTRACT] 老子对自然的认识,以"天地"这对自然中最为显要的对象为主."天地"在《老子》中多处出现,并与道、人或圣人相联系.从道物关系角度看,天地为物,与道有明显区别;从形而上学语境和政治语境的关系看,天地却处于两者转化的枢纽地位,并...
[KEYWORDS] 天地; 道; 圣人; 天道; 自然; the Sky and the Earth; Dao; Sage; the Dao of the Sky; nature
[ABSTRACT]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发王夫之《既济》卦诠释中所蕴含的时代关切.一是从此卦阴的势用太重,贬抑其所象征的善恶杂糅,乡愿媚世,借以批评晚明的恶劣士风.二是从此卦阴阳排列整齐的特点,引申出一阴一阳之道自然天成、不加安排的性质,借以阐明人为与自然,机械与权变的关系.三是从此卦的阴阳分明,批评明末清浊流之争对...
[KEYWORDS] 王夫之; 《既济》; 一阴一阳; 自然; 清浊
[ABSTRACT]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我国发展观念和发展思维的一次深刻变革,为我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明确了方向,集中反映了党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发展目标的科学阐释。绿色发展理念不同于"增长至上"的传统发展观,它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绿色发展理念同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四大...
[KEYWORDS] 绿色发展理念; 自然; 生产; 三元主体
[ABSTRACT] 庄子反对儒家的政治思想,认为"仁义"并非"道德之正",不符合人的自然真性,人的自然真性是素朴的、天然的,不应该予以人为的添加。庄子认为,正确的做法是顺应和持守这种自然真性,他将持守这种真性的人称为"真人","真人"...
[KEYWORDS] 庄子; 政治思想; 自然; 真性; 无为; 至德之世
[ABSTRACT] 道家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以自然推衍人事。将一种思想纳入道家哲学的谱系,往往是由于这一思想具有以自然推衍人事的方法论特征。在这一根本特征之下,对自然的不同理解也就构成了道家内部不同流派思想差异的基础。在政治哲学领域,道家认为一个正当的政治秩序必须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统治者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应当以自然...
[KEYWORDS] 黄老; 自然; 无为
[ABSTRACT] 对什么是好的政治统治这一问题,《老子》主张遵循“道”的原则实行无为而治,但未对如何无为而治进行详细说明.《黄帝四经》通过阐发“理”的概念,丰富和完善了《老子》“无为—自然”的政治主张:将“理”视作“道”的规律性和客观性的体现,同时又是物的本性的体现,用以说明“道治”即是圣人以客观的“理”为准则...
[KEYWORDS] 黄帝四经; 理; 无为; 自然
[ABSTRACT] 现象学家胡塞尔将"科学危机"追溯到伽利略对大自然的几何化、数学化,这一思想启发我们重新考虑西方自然科学史中博物学传统的当代意义。利用文化史中丰富的博物学资源重写科学通史并重建一种新博物学,有助于化解科学危机并丰富人们的"生活世界"。西方博物学史从怀特、卢...
[KEYWORDS] 博物学; 自然; 科学危机
[ABSTRACT] 在先秦的文献中,"天"这个概念具有人格神以及超越于人之上的形而上的实体的意义,因而许多哲学家以人之性为天所赋予,故而成为天命之性,宋代理学家又提出人有气质之性的思想,而气质之性也是与天相关联的。周海门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他对"天"的内涵进行了新的阐释,否...
[KEYWORDS] 天; 天命之性; 气质之性; 自然
[ABSTRACT] 自然是统一的整体,是有节律和有层次的进化过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通过生活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导致生产的异化.哲学、宗教和艺术的宗旨是反思自己,克服异化,寻求人与自然间的平衡.艺术的主体是身体,不仅作为思想,而且作为存在介入到生产中,并在调节自身感性...
[KEYWORDS] 美学; 自然; 生产; 异化; 艺术; 身体
[ABSTRACT]
[KEYWORDS] 母权论; 自然; 形式; 质料
[ABSTRACT] 科学精神是一种属于希腊文明的思维方式,它关注知识本身的确定性,不考虑知识的实用和功利,关注真理的内在推演.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理性的原则是内在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科学精神源于希腊自由的人性理想.希腊理性科学开始于自然的发明.
[KEYWORDS] 科学精神; 理性; 自由; 自然; 希腊
[ABSTRACT] 科学精神是一种属于希腊文明的思维方式,它关注知识本身的确定性,不考虑知识的实用和功利,关注真理的内在推演。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理性的原则是内在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科学精神源于希腊自由的人性理想。希腊理性科学开始于自然的发明。
[KEYWORDS] 科学精神; 理性; 自由; 自然; 希腊
[ABSTRACT] 王弼《老子注》中的政治哲学显示出了由一个两层结构展示出来的复杂性。王弼政治哲学中最为核心的是“无为”与“自然”两个概念:王弼所讲的“无为”一方面有“减少作为”的含义,另一方面也有“以无为用”的含义;王弼所讲的“自然”一方面有万物按照自己所是的样子存有、活动,以至于自然而然地形成某种秩序的无善无...
[KEYWORDS] 王弼; 《老子注》; 政治哲学; 无为; 自然; 崇本息末; 崇本举末; 抱一
[ABSTRACT] 自然与习俗、人性和政治的关系是贯穿《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荷马史诗的一条主题性思想线索。本文试分析《伊利亚特》开头处的"权杖"和《奥德赛》将近结尾处的"树床"这两个关键意象的象征意义,结合阿基里斯、阿伽门农、奥德修斯三个角色的异同,论述荷马史诗对自...
[KEYWORDS] 荷马史诗; 自然; 习俗; 人性; 政治
[ABSTRACT] 汤用彤《王弼圣人有情义释》对何晏王弼二论作了深入探讨,但其内涵和逻辑有所未尽。何晏之论重心在"情之有无",而王弼的关切却首先在"应物与否"、兼而回应圣人有情将如何能保证不累于物的挑战,二人不构成直接争论。何晏无情论的思路本自庄子,属"不滞于情&...
[KEYWORDS] 圣人有情无情; 王弼; 不滞; 任情; 自然
[ABSTRACT] “自因”概念在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通过自因概念,笛卡尔批判了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并且建立了以动力因意义的因果性原理为基础的现代形而上学.通过对笛卡尔自因概念的继承、批评和修正,斯宾诺莎进一步否定了上帝相对于自然的超越性,把上帝等同于自然,并且看成是唯一的实体....
[KEYWORDS] 自因; 因果性原理; 上帝; 力量; 自然
[ABSTRACT] 受西方哲学影响,我们往往从认识论角度来解释荀子的"心"概念及天人关系,"天"被还原为自然意义上的存在,"心"则被判定为具有道德能力的认知主体,从而截断了人"心"与"天道"之间可能的贯通途径。不止...
[KEYWORDS] 认识心; 道德本心; 天道; 自然; 目的论
[ABSTRACT] 道家哲学概念"自然"与早期希腊思想史料里的重要语词Physis之间的异同耐人寻味:无论先秦道家还是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自然的发现"都是"哲学突破"的重要标尺之一;而自然(Physis)概念及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则体现了中西哲学思考...
[KEYWORDS] 自然; Physis; 自然的发现; 目的性
[ABSTRACT]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老庄提倡"复归于朴"的救赎之路。"朴"在最高层次上作为"道"的存在形态,是对"道"体验的结果,并且贯穿于道家理想人格、社会以及自然的塑造方面。&qu...
[KEYWORDS] 道家思想; 朴; 自然; 超越; Taoist thought; simplicity; nature; transcendence
[ABSTRACT]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一个在自然本性上不适于城邦生活的存在要么是低于人的野兽,要么是高于人的神,这句话从结构上展开了古希腊文化理解人性的自然秩序图景。在荷马史诗中,阿基琉斯作为英雄的典范是这幅自然秩序图景的承载者:由于体内蕴含强大的神性和兽性,他注定不适于任何人类习俗共同体。如果说《伊...
[KEYWORDS] 荷马史诗; 阿基琉斯; 神性; 兽性; 自然; Homeric epics; Achilles; divinity; bestiality;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