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20 of 29
[ABSTRACT] 希腊人以“自由”为理想人性,以“科学”为人文教化的手段。“科学”就是希腊人的“人文”。“自由”即成为“自己”,而“自己”只能通过“永恒”不变者才可达成。追求永恒的“确定性”知识于是成为一项自由的事业。作为自由的学术,希腊的理性科学具有非实用性和内在演绎两大特征。自由的科学为着“自身”而存在,缺...
[KEYWORDS] 科学; 人文; 希腊; 自由; 演绎科学
[ABSTRACT] 本文旨在通过详细梳理托马斯·默顿的著作和日记来呈现parrhesia(自由无畏的言说)的思想意涵及其对这位神秘主义神学家而言的重大意义.默顿认为只有释放自己的声音、不断练习无畏的言说,才能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抵达真实的自我.
[KEYWORDS] 默顿; 无畏; 言说; 自由
[ABSTRACT] 作为确立其激进的自由理论的内在要素,情感,或者更准确地说,感受性问题在萨特的整个思想事业中占据着独特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它们需要被证明为是内在于我们的生存谋划的,或者说正是我们自我选择的基础谋划为感受世界的方式提供了依据;惟此,我们才能宣布对于自己的所有的存在形态的终极责任。但另一方面,正是对...
[KEYWORDS] 触发性-感受性; 自由; 基础谋划; 被动性; 决定论
[ABSTRACT] 所有权的必要性在于它是人的自由可以普遍共存的必要条件,在自然状态之中个人虽然可以在经验上占有某个外在物,却并不因此能够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所有权。所有权的权能要求个人的单方的意思表示能够约束所有其他人的意愿,而这只有在存在普遍的外在立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国家的存在因此是个人的所有权成为可能的必要的...
[KEYWORDS] 天赋权利; 自由; 所有权; 理智占有; 普遍立法
[ABSTRACT] 冯友兰对近代中国走向自由之路提出了一种设想,即通过从生产上推动工业革命与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带动中国社会的整体变革和实现现代化,进而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冯友兰主张的从"新事"(即工业革命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到"自由"(中国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设想,...
[KEYWORDS] 新事; 自由; 现代化; 产业革命; 国家
[ABSTRACT] "贱民"(P9bel)作为一个"渐旧"的概念,似乎通常只是"游走"于当今政治哲学话语的边缘地带。但实质上,它不仅是理解黑格尔政治思想的关键,而且还充当着联结黑格尔和马克思的重要理论桥梁。黑格尔正是通过"贱民"概念揭...
[KEYWORDS] 贱民; 无产阶级; 贫困; 自由
[ABSTRACT] 《罪与罚》的思想体现在两个层面,即法律层面和观念层面。第一个层面法律意义上的罪与罚。小说第四部第四章索尼娅给拉斯柯尔尼科夫读《约翰福音》,这一情节中并没有表现出东正教精神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触动和教益。不是索尼娅的宗教说教,而是她的爱情,是促成拉斯柯尔尼科夫自首的重要因素。第二个层面,他的自首和...
[KEYWORDS] 东正教; 认罪; 自由
[ABSTRACT] 黑格尔哲学体系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精神。黑格尔把表象、经验和思辨作为精神的三个层次,说明了内在于它们之中的思维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在对待真理的态度上,黑格尔最为关注的是真理之不可知论。在证明逻辑范畴的真理性问题上,黑格尔指出,逻辑学要沿着精神现象学表述和证明经验意识真理的方法来表述和证明纯范...
[KEYWORDS] 思辨; 客观思想; 现实思想; 自由; 权利; 黑格尔; 哲学体系
[ABSTRACT] “:博士论文”是马克思登上德国思想论坛的“亮相之作”。奠基于扎实的学术训练和哲学史梳理,马克思质疑和推翻了以往原子论研究中贬抑伊壁鸠鲁贡献的流行见解“,用显微镜去发现”和辨析了他与作为其思想先驱的德谟克利特在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差异,借此表明伊壁鸠鲁代表的自我意识哲学“不是幻想,而是真理”,因为这...
[KEYWORDS] 马克思; 原子; 感性; 自由; Karl Marx; Atom; Sensuous Perceptions; Freedom
[ABSTRACT] 在一定意义上,美学是信仰之学。美的绝对性与永恒性构成了信仰的核心部分。信仰本质上是从此岸的、经验的世界向彼岸的、超验世界的超越。信仰的终极指向是真、善、美,真是存在的本体,善是存在的趋向,美是存在的表征。美作为表征既包含了真,也包含了善,既包含了存在的统一、完整、坚实,也包含了存在的秩序、节奏...
[KEYWORDS] 美学; 信仰; 自由; 爱; 宗教
[ABSTRACT] 《民约译解》以中国传统儒家精神和阳明学作为解释的方式,以卢梭的平等自由和民权观作为要核,温和地回应了幕末明治维新时期的东洋命题,即当时的日本应选择何种道路。这部作品对甲午海战之后的中国学人和知识界具有启发性的意义和影响。
[KEYWORDS] 自由; 平等; 民权; 儒家; 日本阳明学; freedom; equality; civil rights; Confucianism; Yangming school in Japan
[ABSTRACT] 从人生精神意识发展历程来看,审美意识具有“感性美”、“理性美”和“超理性之美”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由低到高,实现着三重超越.而所谓“超越”,既指“超过”、“高出”,也是“通过”和“包含”:高层次之美如果不“超过”低层次之美.便不能提升自由;但如果不“通过”低层次之美,高层次之美则变为抽象.作为...
[KEYWORDS] 审美意识; 超越; 自由
[ABSTRACT] 康德对道德法则( moralisches Gesetz)的演绎和证明无疑在其道德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道德法则以及相关的自由概念若不具有客观实在性,则道德将会成为一种“虚构的观念”和“头脑的产物”.然而不幸的是,在其代表作《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和《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甚...
[KEYWORDS] 康德; 道德法则; 自由; 演绎
[ABSTRACT] 冯友兰对近代中国走向自由之路提出了一种设想,即通过从生产上推动工业革命与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带动中国社会的整体变革和实现现代化,进而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冯友兰主张的从“新事”(即工业革命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到“自由”(中国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设想,无论是从当时的时局,还是从其主张的内在逻...
[KEYWORDS] 新事; 自由; 现代化; 产业革命; 国家
[ABSTRACT] 康德和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进程的思考都从一个哲学人类学的基本问题开始:人是什么及其应该是什么?这一命题以"人的使命"的形式出现在康德的体系之中,而以"人的解放"的形式出现在马克思早期的著述之中。在哲学人类学的层面上,康德和马克思的理论目的是一致的,它们最终...
[KEYWORDS] 自由; 人的本质; 人的使命; 人的解放; 历史目的论
[ABSTRACT] 从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思想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出发,马克思思想的内核是资本逻辑批判.在此基础上,形而上学批判、资本逻辑批判、社会与人的自由发展构成了其理论的逻辑构架.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同构关系.这是我们今天重新思考马克思思想、并从马克思走向当代的理论基础.
[KEYWORDS] 总体性; 形而上学批判; 资本逻辑批判; 自由
[ABSTRACT] 以赛亚·伯林的消极/积极自由二分法建立在一系列误解之上.一方面,即使我们接受伯林指派的观点,把自由价值当作一种具有内在善性的东西,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像伯林所希望的那样,可以将对自由价值的消极理解设想为一个融贯的思想.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对伯林的“不受他人故意干涉”思想作出反...
[KEYWORDS] 自由; 自由价值; 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
[ABSTRACT] 别氏的观点同基督教传统既相协调也不乏紧张。他认为,自由、虚无等构成了前存在的深渊,上帝乃从中永恒地诞生的。人由上帝从虚无即自由中创造,但上帝不能控制人身上的自由。人凭其自由放弃了自由,此即堕落。上帝在十字架上的受难是继创世后的第二次行为,对人发出了救赎的召唤。上帝具有永恒的人性,此即其第二个位...
[KEYWORDS] 深渊; 自由; 精神; 动态; 上帝观; 神人; 别尔嘉耶夫; 俄国哲学
[ABSTRACT] 化现实生活中之丑为艺术之美,是就丑何以能具有审美意义而言。没有纯粹的美,也没有纯粹的丑,二者在现实生活中从来相互渗透。但美是人生积极的、正的方面,丑是其消极的、负的方面,丑是对人生正常类型的歪曲,人性总是倾于高扬美而隐避丑。化丑为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化丑为喜"、"...
[KEYWORDS] 丑; 美; 自由
[ABSTRACT] 启蒙运动使人们开始质疑道德本身的合理性问题,康德之前的哲学家主要从感性和理性两个角度来论证道德的合理性.康德认为这两派各有弊端,主张道德合理性的论证要植根于人的理性本质之中,采用一种完全形而上学式的方式论证.同时,康德的观点也面临着挑战.
[KEYWORDS] 理性; 道德合理性; 善良意志; 绝对命令;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