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20 of 31
[ABSTRACT] <正>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在2017年1月召开的全国宗教局长会议上指出,2017年宗教工作的总体要求之一是"切实贯彻落实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此前,2016年9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已经就《宗教事务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宗教事务条例》的修...
[KEYWORDS] 国家宗教局; 王作安; 修订草案; 地方性法规; 外国势力; 政教分离; 立法要求; 法治政府建设; 党的领导; 法治意识
[ABSTRACT] <正>自2015年、2016年相继召开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以来,"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便成为我国政界、教界与学界的一个热议话题。笔者立意"敦本务实",略论三个命题,以期抛砖引玉,深入研讨"宗教中国化"的理...
[KEYWORDS] 敦本; 统战工作会议; 理论与实践; 中华文化传统; 国家认同; 政治口号; 历史过程; 社会作用; 当今中国社会; 国家宗教局
[ABSTRACT] <正>佛教,过去是、将来还会是中国文化的润滑剂,它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和而不同"的文化理想,并且给出了理论的说明。为什么佛教是一种文化?佛教的文化价值或文化功能,究竟如何表现?本文旨在立足当代中国,讨论佛教的文化价值。一、"文化"与当代中国文...
[KEYWORDS] 当代中国文化; 文化理想; 西方文献; 人间佛教; 儒释道; 佛教思想; 缘起论; 华夏文明; 缘起性空; 大乘佛教
[ABSTRACT] <正>文献学与解经学的结合,将是佛教研究的主导范式之一;跨学科研究,是当代佛教学术的基本形态。在这场佛教学术的转型过程中,"世界史"观念是决定性的思想要素。20世纪80年代以后,佛教研究在我国得以全面展开,从编纂大藏经、撰写佛教史,到研究重要的佛教人物、典籍与宗...
[KEYWORDS] 解经学; 世界史; 佛教史; 佛教文献; 佛教艺术; 佛教宗派; 佛教学者; 汉传佛教; 主导范式; 印度佛教
[ABSTRACT] <正>一河北宗教丰富多彩。正如这套《河北宗教史》丛书的主编鞠志强先生在序言中所述:“河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几千年来,河北大地既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处,又是汉族和少数民族融合处,同时也是历史上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的聚焦处。”寥寥数语,勾勒了河北宗教史的宏阔背景。河北是天...
[KEYWORDS]
[ABSTRACT] <正>世界宗教史研究视野中的"本土化""民族化"和"处境化"等概念,具体就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而论,就是意指"宗教中国化";中国宗教史当然是世界宗教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宗教史所历来证实的各大宗...
[KEYWORDS] 宗教史; “民族化”; 基督宗教; “本土化”; 斯马特; 宗教现象; 共相; 在华传教; 反宗教改革; 宗教问题
[ABSTRACT] <正>由齐鲁工业大学赵芃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山东道教史》于近日出版,这是中国道教区域历史研究又一部力作。《山东道教史》将山东道教的形成、演变与发展置于中国道教发展的大背景下开展研究,梳理了方仙道、黄老道等早期道教组织和早期道教著作《太平经》在山
[KEYWORDS] 道教史; 早期道教; 中国道教; 《太平经》; 方仙道; 区域史; 基金重点; 在山; 区域历史; 法箓
[ABSTRACT] "文化回馈"蕴含两方面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有助于继承与弘扬中华文明"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优良文化传统,有助于推进并深化全球化时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多元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实践。如果我们...
[KEYWORDS] 佛教中国化; 天下大同; 中国佛教史; 优良文化传统; 有容乃大; 译经; 盛唐气象; 外来宗教; 瑜伽师地论; 中观学派
[ABSTRACT] 一、谁走出去?"走出去"是时代的召唤,是历史的必然,刻不容缓,但"走出去"的主体应该是谁?有的人认为是佛教文化,有的人认为是作为宗教的佛教。可以说,这二者都具有历史的现实性,理应结合,不可偏废。佛教文化走出去,可以与孔子学院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战略相结合,...
[KEYWORDS] 中国传统文化; 现实操作; 中国佛教; 孔子学院; 固有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欠发达地区; 僧团; 历史机遇; 中国经济
[ABSTRACT] 从中国的历史经验来看,政府处理国法与教规的关系问题,一要坚持教权从属于国家行政权力的原则,二要尊重宗教团体的自治权。僧人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不同于世俗生活,在个体层面上有戒律的要求(佛陀临终前要求僧众"以戒为师"),而在群体层面上,又有寺院自成一体的组织制度,在中国佛教史上...
[KEYWORDS] 中国佛教史; 国家行政权力; 宗教团体; 世俗生活; 个体层面; 价值取向; 僧团; 教权; 佛教界; 庐山慧远
[ABSTRACT] <正>禅宗认为,所谓"分别",即执着(僵化的意识等)与差别(二分对立的观念),是遮蔽本来面目的障碍。言语的本质属性也是固着与分割,分别攀缘言语(概念)强化了执着与差别。也就是说,言语强化了思考的执着与差别,思考又加强了言语的固着与分割属性。因此,只有障碍(即言语...
[KEYWORDS] 生命智慧; 衲子; 六祖慧能; 看话禅; 圆悟; 见性; 临济义玄; 应病与药; 公案禅; 小玉
[ABSTRACT] 在宗教研究领域,作为基础学科的宗教学理论近年来获得长足发展。不少学者也对西方宗教观能否契合中国的宗教问题、是否需要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宗教学理论体系等问题提出了看法。本文是作者对此问题的探索和思考。
[KEYWORDS] 中国特色; 理论体系; 利玛窦; 一神论; 学科意义; 整体认识; 中世纪经院哲学; 中国统一战线; 基本价值理念; 首要使命
[ABSTRACT] 道教养生之术极其丰富,种类繁多,但多而不乱,多中有一,它们有一些共同遵循的炼养原则:(一)养神与养形相结合,以达至形神俱济,延年益寿的目的。人的形体是生命的生理基础,而人的精神则是形体的主宰。道教从养生学出发,论证了形神不可分离的思想。同时,道教还强调在形神双修中,尤以炼养精神为最重要。(二)...
[KEYWORDS] 养生思想; 炼养; 儒道两家; 双修; 宇宙万物; 清静无为; 宇宙本原; 修德
[ABSTRACT] 我们所致力的基督教中国化研究是要面向未来的,是富有建设性的,也就是要有助于克服中国基督教所面临的主要难题,推动基督教积极融入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尤其是当代中国社会,以使其广大信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一、"基督教中国化"可为构建文明对话神学奉献中国智慧
[KEYWORDS] 基督教信仰; 神学思想建设; 理论体系; 交流桥梁; 当今中国社会; 比较宗教研究; 哲学家罗素; 终极问题; 新教徒; 世界人口
[ABSTRACT] 偈颂,隶属于佛教经典中的九分教和十二分教,是佛典汉译过程中被频繁使用的佛教诗体文学体裁,形似中国的诗歌。广义上的偈颂,主要包括祇夜(与长行相对的韵文,将经文要旨简颂一遍,方便记忆讽诵)、伽陀(直说的偈句)、优陀那(佛陀无问而自行开示的偈颂)3种形式。偈颂对中国古典文学体裁,如
[KEYWORDS] 偈颂; 九分教; 文学体裁; 祇夜; 伽陀; 佛教经典; 原始佛教; 大乘佛教; 六祖慧能; 譬喻师
[ABSTRACT] 21世纪以来,我国的佛教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局面,新生代佛教学者的研究领域更趋多样化,普遍具有较好的语言基础,问题意识与方法论有跨学科的学术视野。本文结合北京大学近期举办的系列佛教学术活动,借以分析当前我国佛教研究的新趋势。佛教研究在中国大陆,主要依附中国哲学或中国历史专业。相关的研究成果...
[KEYWORDS] 佛教史; 佛教文献; 佛教学者; 佛教哲学; 历史专业; 中国哲学; 研究成果; 如来藏; 历史研究; 学术活动
[ABSTRACT] 历来的高道、学者都讲顺其自然、清静无为是道教的根本宗旨,这也就是说我们的养生之道要遵循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这样一种道怎样去践行呢?仙学是有的,需本着道教顺其自然、清静无为的根本宗旨去践行。《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谈到神仙这个问题时说:"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
[KEYWORDS] 清静无为; 自然之道; 汉书·艺文志; 仙学; 仙者; 养生家; 三生万物; 道生一; 二生三; 一生二
[ABSTRACT] 首先,我想强调的一个论点是:关于中国政教关系问题的研究,一定要切合"宗教关系的中国国情"。大家知道,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需要处理好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中国大多数人不信教,也有相当数量的人信仰宗教,需要处理好信教者与不信教者的关系;中国正处于社会深刻变革时期,诸
[KEYWORDS] 政教关系; 宗教关系; 社会深刻变革; 宗教政策; 宗教界人士; 宗教团体; 宗教活动; 社会相; 社会作用; 理论判断
[ABSTRACT]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这在世界文明史中是一个奇迹,而创造这一历史奇迹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独特的儒、释、道三家互补互融的三元一体的稳定文化结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曾经历过几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这就是由春秋战国以前的华夏民族,到秦汉时期形成的汉民族,以及今天多元一...
[KEYWORDS] 中国传统文化; 儒释道; 多元一体; 主体民族; 世界文明史; 发展阶段; 历史进程; 中国文化; 慧远; 文化结构
[ABSTRACT] 在中国的文化、思想和学术背景下,加强宗教哲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有什么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或者说,有何种"特殊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KEYWORDS] 中国意义; 中国文明; 中国文化传统; 冯先生; 中国哲学史; 牟钟鉴; 哲学思维方式; 哲学院; 基督教世界; 冯友兰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