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10 of 10
 | 
期刊文章
程乐松
中国哲学史
2020-05-25
[ABSTRACT] 《齐物论》的思想展开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自我形态:融入世界的言说者和外在事物秩序的建构者,与疏离外在的沉默者和既有秩序的解构者。在持续的言说和开放的反思中不断展开的不同视角和主题中潜含着一个充满内在张力的自我。首先,从万物互殊的本然到异名对举的不齐,最大的变化就是主体的介入。我的显现必须以我为出...
[KEYWORDS] 《齐物论》; 自我形态; 有限性; 整全; 浑然; B223.5;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王船山以"理一分殊"说作为处理家国关系问题的基本视域,对朱子"家国一理"说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批判,并进而提出"家国殊等"说以驳斥阳明学。在船山看来,"理一"仅仅是人道"继善"的倾向性,"分殊"则是抽象的继善倾向的差异化人道实践,"家国殊等"就意味着国-天下层面的政治实践有其独立性,政治秩序的...
[KEYWORDS] 理一分殊; 家国一理; 家国殊等; 王船山; B249.2; 010102 中国哲学;
期刊文章
杨立华
中国哲学史
2020-07-25
[ABSTRACT] 张载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以虚、气、神、化、两、一等概念为枢纽的体系化哲学建构,以其高度的完成性及内蕴的义理深度而备受瞩目。然而,在虚、气关系等根本哲学问题的理解上,学界仍有不同的认识。分析不同理解背后的文本解读的差异,进而为正确的哲学诠释提供可靠的文本依据,是本文的立意所在。深入...
[KEYWORDS] 有无; 太虚; 聚散; 神; B244.4; 010102 中国哲学;
期刊文章
张学智
中国哲学史
2020-01-25
[ABSTRACT] 艮斋田愚代表了朝鲜王朝末期儒者抗争外来殖民文化,保存传统文化的努力。他的思想以朱子学为主,兼综畿湖学派,创造了"性师心弟"、"性尊心卑"等学说;他的性理学着重在坚守传统伦理,为民族国家奠立社会基础;发挥东方学术的宗教意味,为士人安身立命寻找理论基石;坚持义利之辨,反对新学的功利主义。晚年特重修...
[KEYWORDS] 艮斋; 性理学; 性师心弟; 《艮斋礼说》; B312; 010103 外国哲学;
[ABSTRACT] 《礼记·王制》在"立法"的意义上,将"天下"建构为以"九州—四海"为格局的空间模型。在此模型中,《王制》以自然因素与政教因素所共同形成的"风俗"为标准,设计出"中国—戎夷"有别的内外秩序。这样的秩序贯穿着王者政教的始终。由此,自然风俗的差异与王者政教的同一,使得《王制》中的"天下"展现出多元性...
[KEYWORDS] 《王制》; 天下; 风俗; K892.9; 030304 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
[ABSTRACT] "心具众理""心与理一"是朱子在"心"这一议题上的核心命题,学界对二者也已多有研究,但在笔者看来,"心具众理"虽然足以体现一种心、理关系,但其本身并非心、理关系方面的命题,而是"心之定义"方面的命题,"心与理一"则主要是"心之状态"方面的命题;"心具众理"的内涵与其说是"人内心具有道德的法则"...
[KEYWORDS] 朱子; 心; 定义; 状态; 心即是理; B244.7;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仁包四德是道学一元论构建的重要命题。程颐开启了从道体、乾元包四德的宇宙论对仁包五常进行理解的思路。朱子据此将仁包四德发展为具有极高统摄性的理一元论命题。为仁包四德提供思想前提的元包四德,其提出过程及具体含义却一直未被学者注意。唐代《周易正义》突破了王弼易学,极具创发地揭示出"乾元"的宇宙根源意...
[KEYWORDS] 仁包四德; 元包四德; 《周易正义》; 程颐; 一元论; B221; 010102 中国哲学;
期刊文章
吴飞
中国哲学史
2020-07-25
[ABSTRACT] 本文是针对董仲舒《春秋繁露》之哲学贡献的研究。《春秋繁露》后半部讨论阴阳五行的部分,对先秦以来的阴阳五行说做了一个系统总结,成为董仲舒天道思想的核心内涵,而其五行说的最大特点,是以五行相生说补充了五行相胜说,提出间相生而交相胜的思想。在《春秋繁露》的阴阳五行说中,值得特别注意的哲学思想是中和论...
[KEYWORDS] 董仲舒; 《春秋繁露》; 阴阳五行; 相生相胜; 中和论; B234.5; 010102 中国哲学;
期刊文章
常达
中国哲学史
2020-09-25
[ABSTRACT] 在《礼运》"大同"章的解释史中,大同的政治主体经历了数次重要转折。以郑玄为代表的学者将圣人引入大同,以"禅位授圣"的方式奠定了大同的价值基础。但在历史现实与经注方式的双重影响下,"圣人之教"渐渐被"天子之位"取代,大同的理想价值也随之消退。近代以后,康有为、熊十力在平等理念的引导下,将大同的政...
[KEYWORDS] 大同; 圣人; 天子; 平等; B222; 010102 中国哲学;
期刊文章
高正乐
中国哲学史
2020-11-25
[ABSTRACT] 王阳明在龙场悟格物之旨,不久便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早期教法。他龙场悟道的内容,主要是明确了意向是"事"的表征。进而,他将"格物"解为"正事",又进一步解为"正念头"。意的本然状态是心之知觉,故心之知觉是"事"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心在吾人行为活动中的知觉状态,决定了这些行为活动属于何事,此即"知行...
[KEYWORDS] 王阳明; 知行合一; 格物; 致良知; 事; B248.2; 010102 中国哲学;
Results 1-10 of 10
  • <<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