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10 of 10
 | 
[ABSTRACT]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中,系统阐发了自己的"天命""天道""元"等概念,并由此展示出在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下,儒家如何借助汉初自然化的天人观念来建构其普遍性的政治原理。在此基础之上,董仲舒进一步借助"元"观念形成了天道对政治秩序、伦理秩序的支撑,完成了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转折。
[KEYWORDS] 天道; 天; 天命; 元; B234.5;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若从人类文明的长时段历史看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就会发现,生命原则仍需要被置于一般正义原则的首位,而保护生命的法律正义也应该放在分配正义之前来考虑。但这些方面的内容在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中是相对薄弱的。罗尔斯的"原初状态"论证是精致的,但其中"最大最小值"的价值取向导致了他的正义理论,尤其是第二个正义原...
[KEYWORDS] 生命原则; 法律正义; 分配正义; D90; 030101 法学理论;
期刊文章
张梧
哲学动态
2020-02-26
[ABSTRACT]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资产阶级眼界"的概念,意指驻留在商品交换视界中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认知结构。该认知结构不仅主导了亚当·斯密和黑格尔的资本主义观,也制约了部分马克思主义者的资本主义批判,将资本主义批判狭隘地局限在商品同质化和社会合理化的界限内。对此,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双重视界,即商...
[KEYWORDS] 认识论; 资本论; 商品交换; 生产方式; F03; 020101 政治经济学;
期刊文章
刘沁
哲学动态
2020-06-26
[ABSTRACT] "理一分殊"这一命题体现出朱熹对同一与差异之辩证关系的思考。从"理一"来看,朱熹反对空谈"理一",而注重辨析"分殊"。因为空谈"理一"会局限于抽象的同一性,这并非天理的真实内涵。天理之中固有地包含着差异性,这个差异性从表面上看是"理一"与"万理""万物"之"分殊",从本体论看则是"太极之理"与...
[KEYWORDS] 理一分殊; 理气动静; 同一性; 差异性; B244.7; 010102 中国哲学;
期刊文章
张祥龙
哲学动态
2021-03-26
[ABSTRACT] 西方的哲理和科技一直希望以理想化的方式来改造人,重塑人的生成方式和存在方式。儒家不同意这种改造途径,认为人的生养离不开家庭及家人关系。人的特性和品质唯有在家中才能健全地培育出来,因为家居于理想和经验之间、精神和身体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而这一切"之间"都源于人的生存时间或原时间,也就是过去与未...
[KEYWORDS] 改造人类; 亲亲; 原时间; 居间; B823.1; 010105 伦理学;
[ABSTRACT] 周敦颐哲学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通过朱陆之辩在陆九渊的心学体系建构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陆九渊认为周敦颐"无极而太极"命题内含的是"有生于无"的道家世界观,必须予以拒斥,同时他不赞同朱熹将其理解为"无形而有理"。他认为只有将"极"训释为"中(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为终极之理的"太极"。陆九渊还将...
[KEYWORDS] 无极; 太极; 理; 降衷; 保极; B244.8; 010102 中国哲学;
期刊文章
吴飞
哲学动态
2020-12-26
[ABSTRACT] 本文是对性命论哲学体系的一个初步引言。西方哲学的基本传统是存在论,而中国哲学的基本传统是性命论。第一哲学问题应该是"性命",即使在存在论传统中,"性命"也是其实质的核心问题,"存在"只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假定。在存在与性命的张力中,西方哲学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带来了难以化解的问题。性命论有...
[KEYWORDS] 存在论; 性命论; 生生; 性命体; B01; 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ABSTRACT] 自陈来先生以《仁学本体论》响应李泽厚先生关于"中国哲学登场"的呼吁以来,中国哲学界出现了几种从根源性义理出发回答时代问题的尝试。理念资源的不同、思想进路的殊异,敞开了一个对话与交流的巨大空间。本文尝试对《道体学引论》和《生命的深度:〈三体〉的哲学解读》两部著作给予深度回应,其中的商榷意见是对未...
[KEYWORDS] 目的; 性命; 主宰; B26;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在朱子将"复见天地之心"与未发已发概念关联起来的阐释中,存在着由已发之用的生气流行显示未发之体的天地生物之心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朱子又区分了两种对"复见天地之心"的解释,即由纯粹蕴蓄而尚未显露的生气显示天地之心和由显露几微的生气端倪显示天地之心。相较而言,朱子更加看重前者。与此相关,在心体流...
[KEYWORDS] 天地之心; 未发已发; 中和新说; 静中存养; B244.7; 010102 中国哲学;
期刊文章
贺敢硕
哲学动态
2021-06-26
[ABSTRACT] 王弼在以注释形式表达哲学思想时,其对概念术语的拣选、运用具有清晰的系统与脉络,这尤其体现在他意图在无形无名者与有形有名者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的理论视野上。"物之极"这一术语在王弼的哲学思考中具有特殊的表达作用,它能够在政治秩序的论述语境里将问题意识延伸到"物"的心性维度,成为联系"道"与"物"的中...
[KEYWORDS] 物之极; 极; 太极; 一; 玄; B235.2; 0101 哲学;
Results 1-10 of 10
  • <<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