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19 of 19
 | 
[ABSTRACT] 六朝道教有无概念的使用体现了鲜明的实践特色,与以"辨名析理"为主要方法的玄学旨趣不同。顾欢提出"无中之有"以刻画身体的内在结构与存思所见内景与身神。通过存思实践通向道体,经历有无的转化,因此道可以称为"非有非无"。在其他上清道经中,可以看到更进一步的"有中之无"的表述,以有无来言说存思实践中的...
[KEYWORDS] 有无; 无中之有; 有中之无; 存思; 玄学; B235;B958; 010102 中国哲学;010107 宗教学;
期刊文章
程乐松
中国哲学史
2020-05-25
[ABSTRACT] 《齐物论》的思想展开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自我形态:融入世界的言说者和外在事物秩序的建构者,与疏离外在的沉默者和既有秩序的解构者。在持续的言说和开放的反思中不断展开的不同视角和主题中潜含着一个充满内在张力的自我。首先,从万物互殊的本然到异名对举的不齐,最大的变化就是主体的介入。我的显现必须以我为出...
[KEYWORDS] 《齐物论》; 自我形态; 有限性; 整全; 浑然; B223.5;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王船山以"理一分殊"说作为处理家国关系问题的基本视域,对朱子"家国一理"说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批判,并进而提出"家国殊等"说以驳斥阳明学。在船山看来,"理一"仅仅是人道"继善"的倾向性,"分殊"则是抽象的继善倾向的差异化人道实践,"家国殊等"就意味着国-天下层面的政治实践有其独立性,政治秩序的...
[KEYWORDS] 理一分殊; 家国一理; 家国殊等; 王船山; B249.2; 010102 中国哲学;
期刊文章
杨立华
中国哲学史
2020-07-25
[ABSTRACT] 张载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以虚、气、神、化、两、一等概念为枢纽的体系化哲学建构,以其高度的完成性及内蕴的义理深度而备受瞩目。然而,在虚、气关系等根本哲学问题的理解上,学界仍有不同的认识。分析不同理解背后的文本解读的差异,进而为正确的哲学诠释提供可靠的文本依据,是本文的立意所在。深入...
[KEYWORDS] 有无; 太虚; 聚散; 神; B244.4; 010102 中国哲学;
期刊文章
张学智
中国哲学史
2020-01-25
[ABSTRACT] 艮斋田愚代表了朝鲜王朝末期儒者抗争外来殖民文化,保存传统文化的努力。他的思想以朱子学为主,兼综畿湖学派,创造了"性师心弟"、"性尊心卑"等学说;他的性理学着重在坚守传统伦理,为民族国家奠立社会基础;发挥东方学术的宗教意味,为士人安身立命寻找理论基石;坚持义利之辨,反对新学的功利主义。晚年特重修...
[KEYWORDS] 艮斋; 性理学; 性师心弟; 《艮斋礼说》; B312; 010103 外国哲学;
[ABSTRACT] 《礼记·王制》在"立法"的意义上,将"天下"建构为以"九州—四海"为格局的空间模型。在此模型中,《王制》以自然因素与政教因素所共同形成的"风俗"为标准,设计出"中国—戎夷"有别的内外秩序。这样的秩序贯穿着王者政教的始终。由此,自然风俗的差异与王者政教的同一,使得《王制》中的"天下"展现出多元性...
[KEYWORDS] 《王制》; 天下; 风俗; K892.9; 030304 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
[ABSTRACT] "心具众理""心与理一"是朱子在"心"这一议题上的核心命题,学界对二者也已多有研究,但在笔者看来,"心具众理"虽然足以体现一种心、理关系,但其本身并非心、理关系方面的命题,而是"心之定义"方面的命题,"心与理一"则主要是"心之状态"方面的命题;"心具众理"的内涵与其说是"人内心具有道德的法则"...
[KEYWORDS] 朱子; 心; 定义; 状态; 心即是理; B244.7;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仁包四德是道学一元论构建的重要命题。程颐开启了从道体、乾元包四德的宇宙论对仁包五常进行理解的思路。朱子据此将仁包四德发展为具有极高统摄性的理一元论命题。为仁包四德提供思想前提的元包四德,其提出过程及具体含义却一直未被学者注意。唐代《周易正义》突破了王弼易学,极具创发地揭示出"乾元"的宇宙根源意...
[KEYWORDS] 仁包四德; 元包四德; 《周易正义》; 程颐; 一元论; B221; 010102 中国哲学;
期刊文章
吴飞
中国哲学史
2020-07-25
[ABSTRACT] 本文是针对董仲舒《春秋繁露》之哲学贡献的研究。《春秋繁露》后半部讨论阴阳五行的部分,对先秦以来的阴阳五行说做了一个系统总结,成为董仲舒天道思想的核心内涵,而其五行说的最大特点,是以五行相生说补充了五行相胜说,提出间相生而交相胜的思想。在《春秋繁露》的阴阳五行说中,值得特别注意的哲学思想是中和论...
[KEYWORDS] 董仲舒; 《春秋繁露》; 阴阳五行; 相生相胜; 中和论; B234.5; 010102 中国哲学;
期刊文章
常达
中国哲学史
2020-09-25
[ABSTRACT] 在《礼运》"大同"章的解释史中,大同的政治主体经历了数次重要转折。以郑玄为代表的学者将圣人引入大同,以"禅位授圣"的方式奠定了大同的价值基础。但在历史现实与经注方式的双重影响下,"圣人之教"渐渐被"天子之位"取代,大同的理想价值也随之消退。近代以后,康有为、熊十力在平等理念的引导下,将大同的政...
[KEYWORDS] 大同; 圣人; 天子; 平等; B222; 010102 中国哲学;
期刊文章
胡雨章
中国哲学史
2021-03-25
[ABSTRACT] 人与万物的差异是儒学的重要议题,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这个几希究竟体现在哪里?传统儒家道出了这个议题,但对议题所涵盖的内容却没能作具体的分疏。朱子吸收了北宋诸儒的讨论,重新思考人与万物的关系,以"气异理异"弥补了传统儒家的不足。对于朱子的这部分思想,前人多是从气禀的构成层面进行讨...
[KEYWORDS] 气异理异; 形气; 人心; 物心; 知觉; B244.7; 010102 中国哲学;
期刊文章
高正乐
中国哲学史
2020-11-25
[ABSTRACT] 王阳明在龙场悟格物之旨,不久便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早期教法。他龙场悟道的内容,主要是明确了意向是"事"的表征。进而,他将"格物"解为"正事",又进一步解为"正念头"。意的本然状态是心之知觉,故心之知觉是"事"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心在吾人行为活动中的知觉状态,决定了这些行为活动属于何事,此即"知行...
[KEYWORDS] 王阳明; 知行合一; 格物; 致良知; 事; B248.2;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本文以"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和"浩然之气"相关的两段早期文献为中心,研究二程兄弟对这两段语录的不同诠释,并且以此观察其中体现出的二程在修养功夫方面的不同偏向:程颐的功夫有层次清晰的内外之分,其对主一持敬的特别强调是程颢所没有的;程颐将浩然之气理解为积累而成,而程颢理解为去私保全。以这些分歧作为...
[KEYWORDS] 二程; 功夫; 理学; B244.6; 0101 哲学;
期刊文章
甘祥满
中国哲学史
2021-05-25
[ABSTRACT] 《诗经·烝民》篇"有物有则"一语的意义,经学从毛传到郑笺,再到孔疏,由于注解体式的差异而做出了不同特点、不同内容的解释。这些解释沿着或内在或外在、或知识性或义理性而组合成的不同方向,不断产生出"意义的生长",孔颖达的《正义》充分展示了经学注解的这些特点。沿着内在的"意义的生长"路径发展,"有物...
[KEYWORDS] 有物有则; 经学; 哲学; 意义; 内在; B21; 0101 哲学;
[ABSTRACT] 通过比较分析法藏对"如来藏缘起"的解释演变,揭示了其与"性起"的融合趋势。法藏在《起信论义记》中指出如来藏缘起是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实现的染净缘起,属于心生灭门,区别于心真如门的性起。而《法界无差别论疏》改将净法缘起置于心真如门,等同于性起。《入楞伽心玄义》又改称"如来藏缘起宗"为"实相宗",认...
[KEYWORDS] 法藏; 如来藏缘起; 性起; 染净缘起; B948; 0101 哲学;
[ABSTRACT] 陈亮不仅反对朱熹将历史截然划分为王道与霸道两个世界,而且主张从实然世界出发的"时行"与"随分点化"等王道实现策略。但据此便将其说轻易判为"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尚欠妥当,毕竟陈亮之王道观不仅是以"至公"为其根本的价值追求,而且以"礼"作为王道实现的制度支撑与基本途径。陈亮之"道"与"至公"并非单...
[KEYWORDS] 陈亮; 朱熹; 王霸; 至公; 理一分殊; B244.91; 0101 哲学;
期刊文章
吕欣
中国哲学史
2021-11-25
[ABSTRACT] 朱熹对《论语》"学文"之意的解读,有其明"圣人之言"、回归经典本义的追求。而在回应《论语》"学文"之他解及弟子提问的同时,朱熹也顺势发展出一套自己对"学文"或"文"本身的解释。关于"文"的界定和论说,在朱熹的学术思想体系中,与其经典系统的构建息息相关。朱子自身对"学文"的强调也充分体现其理学思...
[KEYWORDS] 朱熹; 学文; 《论语》; 孔子; “文”; 经典与解释; B244.7; 0101 哲学;
期刊文章
陈晗倩
中国哲学史
2021-09-25
[ABSTRACT] 本文以公孙龙的"正名"为中心,着重铺展开公孙龙在名实问题上隐含的思想逻辑,包括公孙龙所主张的名实专对关系的内容、原则及其实现方法。本文考察了《名实论》与《指物论》中诸多重要的思想范畴,譬如名、实、位、物、指等,揭示出其在公孙龙哲学中组织与推进的方式,以及由此而突显的公孙龙对于"正名"的政治秩序...
[KEYWORDS] 正名; 名实; 唯谓; 指; 物; B225.4; 0101 哲学;
[ABSTRACT] "理"是黄老道家学派的又一个标志性的概念。《黄帝四经》在"道"的视域下提出了"理","理"是用来指称万事万物各自特有的法则和规律,是万物适合于自身的分际与分度。相对于宇宙的统一性和普遍的自然法则来说,"理"被设定为自然万物各自不同的性质和规律;相对于社会的统一性和统一的政治秩序来说,"理"又是...
[KEYWORDS] 理; 道; 黄老学; B223; 0101 哲学;
Results 1-19 of 19
  • <<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