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9 of 9
[ABSTRACT] 六朝道教有无概念的使用体现了鲜明的实践特色,与以"辨名析理"为主要方法的玄学旨趣不同。顾欢提出"无中之有"以刻画身体的内在结构与存思所见内景与身神。通过存思实践通向道体,经历有无的转化,因此道可以称为"非有非无"。在其他上清道经中,可以看到更进一步的"有中之无"的表述,以有无来言说存思实践中的...
[KEYWORDS] 有无; 无中之有; 有中之无; 存思; 玄学; B235;B958; 010102 中国哲学;010107 宗教学;
[ABSTRACT] 人与万物的差异是儒学的重要议题,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这个几希究竟体现在哪里?传统儒家道出了这个议题,但对议题所涵盖的内容却没能作具体的分疏。朱子吸收了北宋诸儒的讨论,重新思考人与万物的关系,以"气异理异"弥补了传统儒家的不足。对于朱子的这部分思想,前人多是从气禀的构成层面进行讨...
[KEYWORDS] 气异理异; 形气; 人心; 物心; 知觉; B244.7;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本文以"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和"浩然之气"相关的两段早期文献为中心,研究二程兄弟对这两段语录的不同诠释,并且以此观察其中体现出的二程在修养功夫方面的不同偏向:程颐的功夫有层次清晰的内外之分,其对主一持敬的特别强调是程颢所没有的;程颐将浩然之气理解为积累而成,而程颢理解为去私保全。以这些分歧作为...
[KEYWORDS] 二程; 功夫; 理学; B244.6; 0101 哲学;
[ABSTRACT] 《诗经·烝民》篇"有物有则"一语的意义,经学从毛传到郑笺,再到孔疏,由于注解体式的差异而做出了不同特点、不同内容的解释。这些解释沿着或内在或外在、或知识性或义理性而组合成的不同方向,不断产生出"意义的生长",孔颖达的《正义》充分展示了经学注解的这些特点。沿着内在的"意义的生长"路径发展,"有物...
[KEYWORDS] 有物有则; 经学; 哲学; 意义; 内在; B21; 0101 哲学;
[ABSTRACT] 通过比较分析法藏对"如来藏缘起"的解释演变,揭示了其与"性起"的融合趋势。法藏在《起信论义记》中指出如来藏缘起是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实现的染净缘起,属于心生灭门,区别于心真如门的性起。而《法界无差别论疏》改将净法缘起置于心真如门,等同于性起。《入楞伽心玄义》又改称"如来藏缘起宗"为"实相宗",认...
[KEYWORDS] 法藏; 如来藏缘起; 性起; 染净缘起; B948; 0101 哲学;
[ABSTRACT] 陈亮不仅反对朱熹将历史截然划分为王道与霸道两个世界,而且主张从实然世界出发的"时行"与"随分点化"等王道实现策略。但据此便将其说轻易判为"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尚欠妥当,毕竟陈亮之王道观不仅是以"至公"为其根本的价值追求,而且以"礼"作为王道实现的制度支撑与基本途径。陈亮之"道"与"至公"并非单...
[KEYWORDS] 陈亮; 朱熹; 王霸; 至公; 理一分殊; B244.91; 0101 哲学;
[ABSTRACT] 朱熹对《论语》"学文"之意的解读,有其明"圣人之言"、回归经典本义的追求。而在回应《论语》"学文"之他解及弟子提问的同时,朱熹也顺势发展出一套自己对"学文"或"文"本身的解释。关于"文"的界定和论说,在朱熹的学术思想体系中,与其经典系统的构建息息相关。朱子自身对"学文"的强调也充分体现其理学思...
[KEYWORDS] 朱熹; 学文; 《论语》; 孔子; “文”; 经典与解释; B244.7; 0101 哲学;
[ABSTRACT] 本文以公孙龙的"正名"为中心,着重铺展开公孙龙在名实问题上隐含的思想逻辑,包括公孙龙所主张的名实专对关系的内容、原则及其实现方法。本文考察了《名实论》与《指物论》中诸多重要的思想范畴,譬如名、实、位、物、指等,揭示出其在公孙龙哲学中组织与推进的方式,以及由此而突显的公孙龙对于"正名"的政治秩序...
[KEYWORDS] 正名; 名实; 唯谓; 指; 物; B225.4; 0101 哲学;
[ABSTRACT] "理"是黄老道家学派的又一个标志性的概念。《黄帝四经》在"道"的视域下提出了"理","理"是用来指称万事万物各自特有的法则和规律,是万物适合于自身的分际与分度。相对于宇宙的统一性和普遍的自然法则来说,"理"被设定为自然万物各自不同的性质和规律;相对于社会的统一性和统一的政治秩序来说,"理"又是...
[KEYWORDS] 理; 道; 黄老学; B223; 0101 哲学;
Results 1-9 of 9
- <<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