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20 of 29
[ABSTRACT] 至德之世或建德之国是《庄子》对理想政治秩序的描述,本质上是对小国寡民的延续,具有很大的幻想成分和精神象征意义。郭象通过"寄言出意"的方法改造了《庄子》的核心概念,将其理想王国的具体特征以及虚幻性加以消隐,甚至扭转部分含义,以符合自己的思想。郭象重构的理想政治秩序是圣人无心,百姓自为,秩序井然,...
[KEYWORDS] 郭象; 庄子; 至德之世; 明王之治; 无为; B235.6;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中,系统阐发了自己的"天命""天道""元"等概念,并由此展示出在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下,儒家如何借助汉初自然化的天人观念来建构其普遍性的政治原理。在此基础之上,董仲舒进一步借助"元"观念形成了天道对政治秩序、伦理秩序的支撑,完成了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转折。
[KEYWORDS] 天道; 天; 天命; 元; B234.5;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觉浪道盛生死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儒到佛的变化过程。在早期的学儒经历与后期的佛教转向的共同影响下,道盛最终形成了以佛教理论为基础、同时不排斥儒家理论的生死观。其生死观以佛教的心性理论为基础,认为"明心性"即"了生死",同时吸收了儒家的入世理论,看到了"人伦""身命"对于"了生死"的积极作用。在确...
[KEYWORDS] 觉浪道盛; 生死观; 佛教; Juelang Daosheng; view of life and death; Buddhism; B248.99;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自然"和"人"作为近代中国的两个重要观念,既同中国古典中的天和人的观念有关联,又受到了西方近代自然和人的思想的影响;既有复杂的演变,又有丰富的内涵;既在许多思想家那里有不同的表现,又同一些重要思潮联系在一起。对此进行概要性的论说,可以对这两个观念获得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KEYWORDS] 自然; 人; 物质; 生命; 精神; nature; man; material; life; spirit; B25;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正>《易经古歌考释》序《周易》古经的卦爻辞,文句简奥,含义幽晦,自汉魏以来,经学家各有不同的理解。汉儒偏重象数,宋学偏重义理;或引史事诠释卦义,或以易象文饰术数。至于近代,更出现史学家之《易》、古文字学家之《易》。史学家引用《易》经辞句来论证古代历史;
[KEYWORDS] 《易经古歌考释》; 《周易》; 易学; 古代诗学; B221;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正>一赵汀阳先生的《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以下简称《疑案》)一文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哲学要研究本源问题,本源问题必须具有直接性、自明性和普遍性。基于以上思路,赵先生认为,中国思想虽然本来具有理论性,但"经学传统和心学传统对学术的轮流统治导致了理论性的退化"。《疑案》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其中的观点...
[KEYWORDS] B2;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传统注家对"彼是相因"的理解,未能恰切地呈现《齐物论》的根本哲学形态。从《齐物论》的文本逻辑来看,"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是从日常经验出发,将某物及其反面纳入到同一个关系序列中,且"是""彼"双方借由这一相互关系获得各自的规定性。但这一关系的本质是自身之"是"的外化,所实现的万物"为一"仅是一种...
[KEYWORDS] 彼是; 通为一; 指马之喻; 寓诸庸; B223.5;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文章对宗白华的中国形上学思想做了初步探索。宗白华中国形上学的理论要点是"象即道",以象为本体。从含义来看,象是可由感官感觉的图形,同时也是法象。象的构成原理是"生生条理","生生条理"为宇宙中先验的生命节奏和规律,"象即道"实际上是以象之"生生条理"为道。"象即道"思想的展开,体现在万物、人和...
[KEYWORDS] 宗白华; 形上学; 象即道; 生生条理; 意境; B261;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正>如果对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地域特点作鸟瞰式勾勒,可以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于对周文疲敝的不同应对之道。儒家主张对周文进行损益,奠定了温和政治和士大夫精神修养的基础,并确定了中华文化的经典系统。墨家用俭约、功用来反对靡费、虚文,用大众趣味反对精英文化。
[KEYWORDS] B2;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庄子思想中最显赫的符号之一是"齐物"或"齐同",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但庄子思想同时包含着与之相对的万物殊异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概念。庄子不仅提供了一幅世界丰富多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图像,而且从不同方面说明了万物为什么具有差异性,为什么是多样的和不同的。这不仅取决于万物的内在之德和...
[KEYWORDS] 庄子; 差异性; 不齐; 德; 理; 观; B223.5;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本文是安乐哲(Roger T. Ames)教授在"2020年第十届国际儒学与中华文化师资班暨十周年纪念会"闭幕式上的致辞。国际儒学与中华文化师资班由国际著名中西比较哲学家、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Confucian Association)副会长、北京...
[KEYWORDS] B222;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善辩如孟、庄,其实都处于不辩与不得不辩的张力之中:"不辩"的观念来自于学术渊源与自身思想对言辩本身的警惕和省察,而"不得不辩"的行动则是对战国时期风行的公共论辩的现实回应。欲理解孟子与庄子言辩观念的内在张力,有必要先考察孔子与老子围绕"言"与"名"的言辩观念以及好恶情感的介入。孟子与庄子分别绍...
[KEYWORDS] 孟子; 庄子; 言辩; 好恶; B222.5;B223.5;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正>杨立华教授: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活动的主题是围绕赵汀阳教授的《历史·山水·渔樵》一书来展开对话,当然对话的内容不限于这本书。长时间以来,汀阳兄都是中国当代哲学界的一面旗帜,他一直在关心"可能的生活",我觉得他是在似乎没有可能的方向上创造出了一个精神世...
[KEYWORDS] B2;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从历史看儒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儒学首先在春秋战国之际奠定了"学"的深厚根基,自西汉成为政治的主导思想之后,又逐渐形成了一种政治、人文与乡土三位一体,官员一身而兼三任的社会格局。这在世界文明史中也是很特别的,它保证了统治阶层的不断的和平再生产;在社会内部实现了政治的机会平等,也在政治、人文与道德...
[KEYWORDS] 当代儒学; 政治; 人文; 乡土; B222;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中国哲学史上,思想家们试图通过"同类"的观念,建立起更普遍的相互感通的学说。董仲舒是其中第一个完整而成体系地论述同类相感运行机理的哲学家。他从数目、性质和位置三方面重新诠释了"同类"观念,以此为基础建构了天人之间同类相感的学说。类感学说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官制、分配制度、任德不任刑的主张提供天道...
[KEYWORDS] 感; 类; 董仲舒; 天人感应; 政治哲学; B234.5;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人与万物的差异是儒学的重要议题,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这个几希究竟体现在哪里?传统儒家道出了这个议题,但对议题所涵盖的内容却没能作具体的分疏。朱子吸收了北宋诸儒的讨论,重新思考人与万物的关系,以"气异理异"弥补了传统儒家的不足。对于朱子的这部分思想,前人多是从气禀的构成层面进行讨...
[KEYWORDS] 气异理异; 形气; 人心; 物心; 知觉; B244.7;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周易正义》的上篇(前三十卦)、下篇(后三十四卦)在解释格式、思想倾向等方面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张力。具体而言,与上篇相比,下篇的解释格式更为严整,注重通过固定的易例、科段对经文的层次进行划分,而这种做法较少出现于上篇。上篇通常从物象、人事两个维度来解释卦爻辞,而自下篇首卦咸疏开始,并举物象、人事...
[KEYWORDS] 《周易正义》; 物象; 人事; 四德; 自然之理; Zhouyi zhengyi; image of objects; human affairs; four virtues; natural principle; B221;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黄老学对于人性的讨论主要围绕"人情"概念而展开。黄老学所说的"人情",既是指人先天具有的自然情感、好恶,"趋利避害"和"自为"的本能,也是指百姓各自不同的智慧、能力,以及人与生俱来的正当的欲望。黄老学相信这些情感、利害、欲望、能力等是人性中最为真实的内容,它正视人性的幽微、复杂,承认人情并没有...
[KEYWORDS] 黄老学; 人情; 人性; Huang-Lao philosophy; Qing(human feelings); Xing(human nature); B2;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周敦颐哲学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通过朱陆之辩在陆九渊的心学体系建构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陆九渊认为周敦颐"无极而太极"命题内含的是"有生于无"的道家世界观,必须予以拒斥,同时他不赞同朱熹将其理解为"无形而有理"。他认为只有将"极"训释为"中(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为终极之理的"太极"。陆九渊还将...
[KEYWORDS] 无极; 太极; 理; 降衷; 保极; B244.8; 010102 中国哲学;
[ABSTRACT] 宋钘、尹文"接万物以别宥为始"的"别宥",一般解释为去除隔蔽或偏见,且几乎成为定说。《尸子》中记载的料子(宋子)"贵别囿"也被如此归结。根据尹文说的"接万物使分,别海内使不杂"这一象征性论断,特别是根据尹文"别形名""辨名分"的名辩学整体,根据郭象和成玄英的中古注疏等,"接万物以别宥为始"的"...
[KEYWORDS] 别宥; 尹文; 别形名; 检证; Bie You(别宥); Yin Wen(尹文); identification of names with their referents; verification; B225.2; 010102 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