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6 of 6
[ABSTRACT] 本文主要反映了两部分研究工作:一是通过研读原著,力求如实再现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四种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取代宗教说",即陈独秀所代表的"以科学代宗教说"、蔡元培所代表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梁漱溟所代表的"以道德代宗教说&q...
[KEYWORDS] 取代宗教说; 宗教; 科学; 美育; 道德; 哲学
[ABSTRACT] 本文旨在通过对社会利益问题的分析,揭示利益与市场、法律、道德的复杂关系,从而论证利益矛盾对社会稳定的巨大影响。全文分三个部分:一、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中利益矛盾产生的根源以及其三种表现形式;二、提出以法律和经济的手段并辅以行政的和道德的手段协调利益矛盾的办法和意义;三、从利与义、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
[KEYWORDS] 利益矛盾; 利义; 法律; 道德; 公平; 效率; 经济秩序; 稳定
[ABSTRACT] 道德类型学是现代伦理学研究中日益突显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当代美国两位最著名的伦理学家罗尔斯和麦金太尔关于“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的争论切入,在系统地梳理中西伦理学中有关道德类型学概念的基本思路之基础上,解析了罗尔斯与麦金太尔在这一课题上的理论得失。进而从文化和哲学层面阐释作者自己的道德...
[KEYWORDS] 类型学; 道德; 伦理; 规范; 美德; 罗尔斯; 麦金太尔
[ABSTRACT]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面认为"道德"是一个比"伦理"更高级的精神形态,然而在《法哲学原理》里面又把"伦理"放在一个比"道德"更高的阶段。本文分析了黑格尔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以及这两个概念在黑格尔的不同文本中的定...
[KEYWORDS] 道德; 伦理; 自由; 精神现象学; 法哲学
[ABSTRACT] 作者认为,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可以批判继承。孝应当成为我们家庭生活中的重要道德规范。作者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具体地分析了孝的二重性,即其特殊的意义与普遍的意义,并从理论上探讨了这二种意义的根据。作者明确提出,可从传统的“孝道”中吸取尊、敬、养的合理成份,在今日...
[KEYWORDS] 道德; 孝; 忠; “三纲”
[ABSTRACT] 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几乎产生于相同的历史时代 ,它们在理性精神、思想方法等观点上显示出高度的一致。但是 ,由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处于迥异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 ,看似相通的中庸和中道思想又在如何对待社会道德及个人意志自由等问题上有着各自不同的认知内涵。孔子的中庸思想在实践上最终走向了...
[KEYWORDS] 孔子; 亚里士多德; 道德; 中庸
Results 1-6 of 6
- <<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