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20 of 45
 | 
期刊文章
孙向晨; 陆心宇
学术月刊
2017
[ABSTRACT] <正>孙教授,您好!一般而言,博士论文完稿是学者生涯的起点,它是学生生活的完成,也是专业研究的开端。能从这点开始谈谈您的治学经历么?我把研究莱维纳斯的书命名为《面对他者》,部分地带有这种思想历程的标记。我本科时代的毕业论文是关于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问题的研究,涉及他人之心(othe...
[KEYWORDS] 向晨; 现代性进程; 私人语言; 硕士论文; 传统叙事; 纳斯; 中国文化传统; 博士论文; 毕业论文; 基督教文化
[ABSTRACT] 新文化运动的宗旨是改造中国,但是,这个运动的中坚力量缺乏关于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充分知识,亦相信认识中国并无必要,而从直觉和经验出发,依照有关西方社会的简单知识,对中国社会做出了基本负面的直至全盘否定的判断。这样,他们就在心态上和责任上将中国当作一个与自身无关的他者,由此获得对它进行全面批判和彻底...
[KEYWORDS] 新文化运动; 自身; 他者; 认同
期刊文章
姚洋
学术月刊
2016
[ABSTRACT] 政治哲学的目的是构建关于美好社会的抽象理论。出于对自洽性的追求,每种理论都只强调一种人类价值,在实施层面,这往往导致意识形态之争。帕累托改进是一种可操作的分配正义原则,它在不损害其他价值的前提下增进一项或多项价值。它放弃对全局性的抽象理论的构建,着眼于对社会的局部改良,目标是渐进地增进人类价值...
[KEYWORDS] 帕累托改进; 分配正义; 务实主义
期刊文章
Fulltext
阎国忠
学术月刊
2011
[ABSTRACT] 在一定意义上,美学是信仰之学。美的绝对性与永恒性构成了信仰的核心部分。信仰本质上是从此岸的、经验的世界向彼岸的、超验世界的超越。信仰的终极指向是真、善、美,真是存在的本体,善是存在的趋向,美是存在的表征。美作为表征既包含了真,也包含了善,既包含了存在的统一、完整、坚实,也包含了存在的秩序、节奏...
[KEYWORDS] 美学; 信仰; 自由; 爱; 宗教
期刊文章
Fulltext
先刚
学术月刊
2014
[ABSTRACT] 哲学作为"爱智慧",被德国浪漫派解释为"智慧的匮乏"乃至"不能掌握智慧"。但在希腊文化中,"智慧"这个概念有着不同的含义。针对"智慧"的不同含义,柏拉图在不同的文本里对于"智慧&quo...
[KEYWORDS] 哲学; 智慧; 爱智慧; 德国浪漫派; 辩证法
[ABSTRACT] "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是一个无神论者,但他之无神论不是天生或者传承的,而是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探索,从有神论转化、发展而来的。对马克思的研究来说,问题的关键或许不在于理解其无神论思想的具体观点和内涵,更重要的是需要梳理和思考他是如何由一种截然不同的思路转而形成另一种类型的宗教观的...
[KEYWORDS] 马克思; 思想起源; 爱; 精灵; 人性
期刊文章
Fulltext
胡军
学术月刊
2010
[ABSTRACT] 由于逻辑分析方法不是在中国传统哲学母体内孕育发展起来的,而是从西方引进的;而且在这一引进过程内,不少学者是通过自学得到这一方法的,这就使他们缺乏逻辑分析方法方面的深厚的学养基础。一般而言,在西方,哲学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但在中国,哲学则居于文化的核心地位。于是,在西方哲学中,思想必须跟着方...
[KEYWORDS] 逻辑分析方法; 中国传统哲学; 经验事实; 辨名析理
期刊文章
Fulltext
汤一介
学术月刊
2010
[ABSTRACT] 中国学术思想要走向世界,应对"海外中国学"有所了解。"海外中国学"研究涵盖很广,任何属于中国问题的研究都可以包含在"中国学"之中。但一般说来,可以区分为现实意义的研究和学术意义的研究两类。前者可以为解决中国存在的现实问题提供某些有益的...
[KEYWORDS] 海外中国学; 新视角; 对话; 交流; 互补
[ABSTRACT] 康德和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进程的思考都从一个哲学人类学的基本问题开始:人是什么及其应该是什么?这一命题以"人的使命"的形式出现在康德的体系之中,而以"人的解放"的形式出现在马克思早期的著述之中。在哲学人类学的层面上,康德和马克思的理论目的是一致的,它们最终...
[KEYWORDS] 自由; 人的本质; 人的使命; 人的解放; 历史目的论
[ABSTRACT] 2013年10月26-27日,由北京大学哲学系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下简称马哲)博士点的学术带头人和从事马哲研究的老中青三代学者近200人出席了大会。本届论坛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经典与当代"为主题,从四个方...
[KEYWORDS]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经典与当代; 马克思哲学论坛
期刊文章
Fulltext
朱良志
学术月刊
2011
[ABSTRACT] 张法认为,中国美学史研究有三种模式——教材型、范畴型、跨学科型,有两个方向——由王国维以来的重从古代材料本身的性质而进行总结,由朱光潜以来的把西方美学原理的延伸到中国古代;因而,如何把多元一体中的多元包括进来,如何思考古代概念的虚实合一性质对理论表述的影响,是它在演进中一直被忽视的问题。朱良志...
[KEYWORDS] 中国美学; 全球美学; 问题; 反思
期刊文章
Fulltext
韩水法
学术月刊
2011
[ABSTRACT] 尽管自由的关系和意义错综复杂,但个人自由构成所有其他自由的基础,也是理解它们的前提。在政治哲学里,个人自由始终就具有政治的意义。而在现代政治共同体之中,个人自由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任何其他目的的手段。因此,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制度的宗旨乃是为个人自由提供最大限度的可靠的空间。法治、民主以及共和...
[KEYWORDS] 个人自由; 政治; 法治; 社会基本结构; 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期刊文章
Fulltext
王中江
学术月刊
2012
[ABSTRACT] 在对简帛中的哲学史和思想史文献展开微观和局部研究的基础上,如何从相对整体和宏观的立场上把握出土文献对认识古代中国哲学和思想带来的变化变得迫切起来。反过来说,相对整体视野的建立也有助于对局部问题的认识。通而观之,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上博楚简《恒先》和《凡物流形》等文献都是有关宇宙生成新模式的,...
[KEYWORDS] 简帛文献; 古代思想世界; 新视野
期刊文章
Fulltext
胡军
学术月刊
2010
[ABSTRACT] 由于逻辑分析方法不是在中国传统哲学母体内孕育发展起来的,而是从西方引进的;而且在这一引进过程内,不少学者是通过自学得到这一方法的,这就使他们缺乏逻辑分析方法方面的深厚的学养基础。一般而言,在西方,哲学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但在中国,哲学则居于文化的核心地位。于是,在西方哲学中,思想必须跟着方...
[KEYWORDS] 逻辑分析方法; 中国传统哲学; 经验事实; 辨名析理
期刊文章
Fulltext
刘海川
学术月刊
2015
[ABSTRACT] 亚里士多德与霍布斯的实践哲学都是针对多元善的伦理事实的某种反思,但两者的理论诉求不同。考虑到人类行动者善观念的多元性和相对性,亚里士多德追问的是:"属人的、就其自身而言的善是什么",他由此走上了伦理学道路;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政治学探究以伦理学为基础。霍布斯关注的是这一事实的...
[KEYWORDS] 霍布斯; 亚里士多德; 多元善的伦理事实; 自由主义
期刊文章
Fulltext
先刚
学术月刊
2010
[ABSTRACT] 哲学思想与其表达方式关系密切。柏拉图推崇口传而贬低书写,同时却又以对话录这种独特的形式来表述其哲学思想。这种做法有着哲学义理和历史背景方面的不同理由。从哲学义理来看,柏拉图列举了书写著作的各种缺陷,强调其相对于口传的辩证法的从属地位。从历史背景来看,在古代希腊的交流文化中,口头交谈的重要意义都...
[KEYWORDS] 柏拉图; 对话录; 未成文学说; 图宾根学派; 施莱尔马赫
[ABSTRACT] 作为一个德国人,格律恩撰写了一部法国18世纪专题思想史。而当时,不仅他书中所涉及的人物、流派的著述俱在,而且用法语写作、梳理这段历史的书也已经出版。在这种情况下,他是从哪里选择、甄别和引用权威史料的?他又如何叙述和分析这些思想呢?他的书能超越法国学者的史识和见解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第2卷...
[KEYWORDS] 社会主义思想史; 德国; 法国; 格律恩; 卡贝
期刊文章
Fulltext
韩水法
学术月刊
2013
[ABSTRACT] 在现代社会里,科层化与技术化作为社会整体合理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在制度上和结构上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科层体系必然带来技术化,技术化是科层体系的组织和行为特征,尽管技术化的程度在不同的科层体系那里会有高低的差异。技术化本身的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科层体系,而科层体系内部的自我约束也要通过技术手...
[KEYWORDS] 合理性; 科层化; 技术化; 政治; 个人行为; 中层社会
[ABSTRACT] 克里普克只强调了"必然性"和"先验性"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几乎没有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他关于"棍子S在时间t0是一米长"是先验偶然命题的论证不成立,其根源在于他所援引的"一米"定义是如此不严格和不精确,以致不可能在它...
[KEYWORDS] 必然性; 偶然性; 先验性; 后验性; 先验偶然命题; 后验必然命题
期刊文章
Fulltext
王中江
学术月刊
2012
[ABSTRACT] 三、儒家经典诠释学和孔门后学的性情论出土简帛文献为古代中国思想世界带来的第三个新视野是有关儒家经典诠释学和孔门后学性情论方面的。在早期儒家的发展中,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这是一条基本的线索。《史记.儒林列传》称,孟子和荀子"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
[KEYWORDS] bamboo-silk literatures; world of ancient thoughts; new vision
Results 1-20 of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