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9 of 9
 | 
[ABSTRACT] 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新开展,表现为彼此关联的六大方面:其一是恢复了学术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的重新积累,其二是中国文化认同促使人们对中国哲学进行同情之理解,其三是大量新出土文献丰富了人们对早期中国哲学世界的认知,其四是追求中国哲学内在性的方法论的反思,其五是"经""子"的结合以及"经学转向",其六...
[KEYWORDS] 中国哲学; 叙事方式; 文化认同; 出土文献; 方法论; B2; 0101 哲学;
期刊文章
张学智
哲学研究
2021-11-25
[ABSTRACT] 哲学可大别为纵、横两个系统。纵的系统以精神的创发为内涵,以概念的逻辑演进为特征,表达对人类文化成果的历史性反思。横的系统以对认知活动的分析为主,探求主客体的性质,知识之所以发生的要素及其确定性的根据。中国哲学家胡适、冯友兰、张岱年、牟宗三、张世英对哲学定义的探寻,是不同时期中国哲学世界化的表现...
[KEYWORDS] 哲学; 中国哲学; 纵的形态; 横的形态; 反思; B0;B2; 0101 哲学;
期刊文章
姚卫群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02-07
[ABSTRACT] 古代中国、欧洲和印度是世界文明三大发达区域,哲学思想也较为发达。自古以来,这些区域的哲人对于人的欲望问题的种种看法,构成了东西方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历史上这些地区人类对待自身的生存价值和行为准则的基本看法。对欲望持否定和抑制的态度并加以具有古典特色的哲理分析,是古代哲学的主流,具有鲜明...
[KEYWORDS] 欲望; 中国哲学; 欧洲哲学; 印度哲学; 东西方哲学比较; B12; 0101 哲学;
期刊文章
程乐松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3-25
[ABSTRACT] 本文以《论家:个体与亲亲》的问题意识和论述框架为基础,尝试提出两个问题:其一,从家的哲学性和对家的哲学反思出发理解中国哲学在方法论和理论自觉上的困境及其解决方案;其二,从家的哲学重塑这一理论课题出发,理解如何从生存论意义上完成对当代哲学的根本关切的重新奠基,应对规范性的挑战。以此为基础,本文尝...
[KEYWORDS] 家; 个体性; 生存经验; 中国哲学; 规范性; family; individuality; life experience; Chinese philosophy; normativity; B823.1; 0101 哲学;
期刊文章
王鑫
哲学门
2022-08-31
[ABSTRACT] 余敦康先生的易学研究以中国文化为本位,内含中国哲学的立场又试图超越这一立场。余先生不仅系统重阐了《周易》的种种基本问题,发掘了《周易》崭新的文化史意义,更通过对易学史的长时段考察激活了有关易学哲学与时代关系问题的思考。而宗旨的明确、方法的自觉以及论述的体系与完整,都使得余先生的易学研究令人信服...
[KEYWORDS] 易学研究; 中国文化; 中国哲学; 余敦康; Yi Studies;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philosophy; Yu Dunkang; B221; 0101 哲学;
期刊文章
程乐松
哲学家
2021-06-30
[ABSTRACT] 道教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与社会历史中形成的信仰传统,它与中国思想的相同之处在于共同的生活世界、观念结构、语汇体系以及知识图景,而不同之处在于对道的神圣性和超越性的肯认,以及基于这种肯认建立起来的独特教理和实践系统。从哲学的视角进入道教信仰,就需要撇开一种“哲学性”的自我审查,而是保持哲学方法的开放...
[KEYWORDS] 道教哲学; 中国哲学; 宗教哲学; 道教信仰; philosophy of religious Daoism; Chinese philosophy; philosophy of religion; Daoist beliefs; B958; 0101 哲学;
期刊文章
杨立华
中国哲学史
2022-03-25
[ABSTRACT] 陈来先生的《仁学本体论》在继承儒家哲学仁爱传统的基础上,与西方哲学进行对话,诠释了儒家仁体论的基本内涵。仁体论是以仁体为实体的本体论,也是以仁体为实体的本体论,对于仁体的论证,陈来先生有高度自觉。通过儒学史的叙述彰显了仁体的特质,展现了儒学的价值取向。仁学本体论是当代中国哲学建构的典范。
[KEYWORDS] 仁体; 体系; 中国哲学; B26; 0101 哲学;
期刊文章
郑开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1-05
[ABSTRACT] “旧邦新命”与“反本开新”两个命题是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的重要问题,然而其深邃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脉络值得进一步开掘。从古代天下文明国家到近代民族国家的转折进程中,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意识乃维系“旧邦新命”、中国之为中国的精神内驱力。通过哲学史的梳理和分析探讨哲学的诠释方法,乃是突破中西古今的界限...
[KEYWORDS] 旧邦新命; 反本开新; 中国哲学; 历史文化意识;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 creation through returning to the origin; Chinese philosoph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B2; 0101 哲学;
期刊文章
姚卫群
船山学刊
2023-09-28
[ABSTRACT] 中西印思想史上的直觉思维方式在三地哲学和宗教发展中占有显要的地位。这种思维方式的出现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对事物本来面目或真理的一般性认识具有局限性,试图采用一种不借助感官的认识方式来直接把握或体悟事物的根本或最高真理。尽管这种思维方式并不能完全实现提出者或采用者的最初愿望,但它强调人要正...
[KEYWORDS] 直觉;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印度哲学; 文明互鉴; B1; 0101 哲学;
Results 1-9 of 9
  • <<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