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临床诊断标准"解读
Authors虞人杰
王俊怡
刘淑芳
徐小静
刘霞
朱建宏
岳丽琴
李莉娜
岳少杰
曹云
王来栓
朱小瑜
杨传忠
叶鸿瑁
童笑梅
刘云峰
张巍
马建荣
张雪峰
李龙
李明珠
Affiliation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北京,100016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统计室, 北京,100016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新生儿科, 长沙,410008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 上海,201102
518028,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10019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
10002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新生儿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新生儿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乌鲁木齐,830001
Issue Date2016
Publisher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itation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6,19,(4),243-246.
Abstract窒息缺氧胎盘血流阻断时为保证心脑供血会导致心输出量重新分布而引起其他脏器的损害,窒息持续加重时形成严重代谢性酸中毒(pH≤7),并导致心脑损害[1]。窒息酸中毒引起新生儿主动脉舒张压下降,促使冠状动脉收缩使心脏灌注及全身灌注不足,不仅心脏缺血缺氧加重,还进一步累及各器官的灌注压而发生损害[2-6]。但是目前,国内外尚无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多中心研究,更无公认的诊断标准、常规或指南。在清华大学自主科研基金资助下,全国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临床诊断多中心研究协作组(简称协作组)成立,提出结合Apgar评分和出生时脐动脉血pH诊断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诊断标准[7],并根据此标准进行了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8-9]。研究结果认为该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临床诊断标准[7]较全面,且更深入,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现对该诊断标准进行解读,以指导临床实施。
URI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441641
ISSN1007-9408
DOI10.3760/cma.j.issn.1007-9408.2016.04.002
Indexed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
Appears in Collections:第三医院

Files in This Work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Web of Science®



Checked on Last Week

Scopus®



Checked on Current Time

百度学术™



Checked on Current Time

Google Scholar™





License: See PKU IR operational poli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