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21-40 of 342
[ABSTRACT] 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是当代女性文学繁荣的重要契机,也是贺桂梅展开女性文学研究的起点。2014年,她出版《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全书由具有连续主题和问题意识的四组文章构成,写作时间跨度近20年。这既是对她性别研究路径变化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也为当代新情境下女性
[KEYWORDS] 贺桂梅; 女性文学; 性别政治
[ABSTRACT] 女频网文作者、读者基于共同幻想世界框架,在经验层面塑造性别主体意识,并带入对现实问题的反应。一方面,作者在幻想和现实世界的边界之上将性别关注和焦虑投射入幻想世界的建构,为读者的参与提供框架;另一方面读者沉浸在小说的"有限意义域"中,先后扮演导演、演员和审查官的角色,通过行动...
[KEYWORDS] 女频网文; 女性主义; 幻想; 经验; 现象学
[ABSTRACT] 妇女解放是近代中国家庭变革的重要一环,这一问题的浮现与彼时中国乡土社会面临的伦理危机密切相关。通过考察《祝福》中的祭祀与《故乡》中的祭祀关联,借助"立嗣权"概念,此文意图呈现《祝福》中这场危机的复杂面貌。在祥林嫂由"人"变成"鬼"的过...
[KEYWORDS] 《故乡》; 《祝福》; 祭祀; 立嗣权
[ABSTRACT] "五四"时期开始,鲁迅和周作人就以被称为西方博物学(natural history)巅峰的"进化论"为文明批判的武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批判;但同时,受西方博物学中以法布耳为代表的人文脉络影响,周氏兄弟又在之后各种文章的写作中,通过对自身经验的反观和...
[KEYWORDS] 鲁迅; 周作人; 法布耳; 博物学视角
[ABSTRACT] 萧红以其对历史真实的独特理解,尝试了一种新的还原乡土空间特质的小说形式,既继承了鲁迅"为热带人语冰"的衣钵,又脱离了左翼乡土小说的先验窠臼,也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路径。
[KEYWORDS] 萧红; 《呼兰河传》; 地志学书写
[ABSTRACT] 本文将鲁迅的短篇小说置于作者与世界文学的"对话"关系中来阅读,在安特来夫小说《沉默》两个中文译本——鲁迅译《默》(1909)和刘半农译《默然》(1914)的延长线上,解释了《药》的结尾两个争议不断的意象——"红白的花"与"乌鸦"的由来...
[KEYWORDS] 鲁迅; 《药》; 刘半农; 安特来夫; 《默然》; 《中华小说界》
[ABSTRACT] 从早期的创作开始,由画家、摄影师、诗人与小说家等构成的"艺术家"形象就在张悦然的小说中反复出现,构成一个特殊的人物序列。作者对于艺术家失去了灵感、才华与创作空间后的"失败处境"和"悲剧意味"有着特别的关注,而这一书写情结,恰恰向我们提...
[KEYWORDS] 张悦然; 失败艺术家; 1980年代; 精神结构
[ABSTRACT] 1927年前后,五四新文学群体呈现"隐士派"、"战士派"、"策士派"的分裂,即:晚明式复古、普罗大众式求新及英美式自由主义。"小品散文"内部,所谓"性灵小品"、"闲适小品"或...
[KEYWORDS] 小品文; 杂感文; 周作人; 现代散文
[ABSTRACT] 现代文学史有关"两个何其芳"即"前期何其芳"与"后期何其芳"或"文学何其芳"与"政治何其芳"的描述其实并不为何其芳本人认可。在何其芳写作于1940年的两篇文章中,他坚称自己的早期作品与延安时期的...
[KEYWORDS] 何其芳现象; 十七年文学; 延安文学
[ABSTRACT] 作为"新感觉派"的代表之一,穆时英的短篇小说《上海的狐步舞》历来多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极具"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上海的狐步舞》中都市景观描写的形式,比照现代主义写作应有的内在张力,以考察《中国行进》的整体创作倾向,探讨对这一文本所涉及...
[KEYWORDS] 穆时英; 新感觉派; 《上海的狐步舞》; 现代主义
[ABSTRACT] 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全国文艺界迅速掀起了一般揭批浪潮。在这当中,一位擅长古典诗词的退休文人,迅速完成了以王、张、江、姚为主角的戏曲奇作——《四犯》传奇,距离"四人帮"粉碎只有短短35天,这是目前所知创作时间最早、也是极为罕见的一部揭批&qu...
[KEYWORDS] 揭批“四人帮”; 古典诗词; 创作时间; 专修学校; 彦及; 戏曲作品; 曲文; 沪上; 二犯江儿水; 《桃花扇》
[ABSTRACT] 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之所以为大家所熟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事实上,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在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上具有开创之功。早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之前,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在国内就已经出现两个编译本,之后更是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翻译本。对盐谷温《支...
[KEYWORDS] 《支那文学概论讲话》; 传播; 《中国小说史略》
[ABSTRACT] 冰心的《两个家庭》宣扬家庭主妇于男性建设事业之重大意义,因此,其文本常被认为带有浓厚的父权制色彩,并被认为深受"西方文化帝国主义"浸淫而遭批判。本文将揭示上述观点所涵盖的问题,认为《两个家庭》是冰心试图在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将女性主体置于"家庭"这一想...
[KEYWORDS] 现代家庭; 女性主体; 民族国家; 女性主义
[ABSTRACT] 本来梁启超眼中的幕末志士是抱有"任侠尚气"的改革志士形象,可是当他亲赴日本,面对"日本魂"时,被迫重新探讨幕末志士和尚武行为.本文主要讨论梁启超是如何解剖和消化近代志士的精神的.梁启超的写作思路和当时的日本思潮相联系.他为...
[KEYWORDS] 梁启超; 日本魂; 《中国之武士道》; 近代志士精神
[ABSTRACT] 本文是作者文学史研究的一次尝试,即以<万象>杂志中的师陀的长篇小说为个案,进入文学杂志的版面空间与出版时间,去寻找&quot;杂志中的作品&quot;与杂志出版的时代政治、思想、文化背景,以及杂志前后左右的文本的对话关系,从而触摸作家作品文里文外丰富而复杂的内涵以及...
[KEYWORDS]
[ABSTRACT] 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奇葩,面世以来,对其思想和艺术,大约有这样几种读法。一是把它当做文学教科书之一般"小说"(包括"历史小说"、"讽刺小说")来读。《故事新编》是小说,用鲁迅自己的话说,是"神话、传说与史实
[KEYWORDS] 鲁迅; 故事新编; 中国现代小说
[ABSTRACT] 选择30年代左翼作家周文为研究对象,以周文&quot;革命家&quot;与&quot;文学家&quot;的双重身份为脉络,从创作主题、创作方法、创作形式三个方面全面论述了周文文学创作的特点和不足,将其放入30年代的文学,特别是左翼文学的语境中,力图对周文的文学史...
[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鲁迅研究; 破恶声论; 社会文化改革; 现代主义文学
[ABSTRACT]
[KEYWORDS] 田仲济; 现代文学; 文学研究
[ABSTRACT]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起源于教学,半个多世纪以来,其命运始终和大学的教学息息相关.现代文学的&quot;从业&quot;人员十之八九都是教师,我们的&quot;主业&quot;就是教学.可这些年科研是&quot;硬指标&quot;,教师职称晋升和学校申...
[KEYWORDS]
Data Facts
Keyword
Date issued
- 70 2020 - 2023
- 137 2010 - 2019
- 130 2000 - 2009
- 5 1983 - 1989
Indexed Database
- 305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
- 299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 33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
Content Type
- 342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