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41-60 of 334
 | 
期刊文章
Fulltext
尚小明
文史知识
2011
[ABSTRACT]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各地官员、士绅纷纷投入其中,然而有两大困难:"经费巨,一也;教习少,二也",而"求师之难尤甚于筹费"。于是,作为应急之法,遂有遣学子负笈东洋之举。这些留学生回国后,颇受欢迎,各省"多出重金,争先延聘",不仅专习师范
[KEYWORDS] 新式学堂; 留日学生; 新式教育; 师范学堂; 废科举; 实业学堂; 东京帝国大学; 周恭; 陈润霖; 宣统元年
期刊文章
Fulltext
范晶晶
文史知识
2011
[ABSTRACT] 提起鸳鸯,便有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浮现在脑海:"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杜甫《佳人》)"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在文人墨客的笔下,"鸳鸯"这一意象作为美好爱情的象征,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从《诗经》时代...
[KEYWORDS] 长安古意; 《玉台新咏》; 文学作品; 侍中郎; 六朝文学; 萧纲; 骨肉缘枝叶; 啸侣命俦; 命命鸟; 相逢行
期刊文章
Fulltext
段宝林
文史知识
2007
[ABSTRACT] 龙是中国远古的图腾,后来又成为皇权的象征。故宫太和殿里就有各种龙的形象一万多条。辛亥革命以后,皇权灰飞烟灭,于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又都成了"龙的传人"。神龙在中华大地腾空飞翔,达八千多年之久。它神妙无比,出云入雾,往往使人看不清它的真面目,最大的误解莫过于"见尾不...
[KEYWORDS] 龙的传人; 龙文化; 和合文化; 两岸学者; 出云; 恶龙; dragon; 南方周末; 研讨会论文集; 封建帝王
期刊文章
Fulltext
索芳放
文史知识
2011
[ABSTRACT] 幼时懵懂,只爱红楼里的旖旎情思,后来读了张爱玲,慢慢领悟了人世苍凉,而今读罢《金瓶梅》,才看到了人生深处的苦痛与悲哀。诚如秋水堂所言,《金瓶梅》是真正意义上写给成人看的通俗小说①,它不像红楼一样披着梦幻的纱绫,而是赤裸裸地把世情、人心都剥给你看,所以它能把情欲写得古
[KEYWORDS] 一枝梅; 给你; 王六儿; 李瓶儿; 中国古典小说; 纱绫; 《金瓶梅词话》; 韩道国; 蒋竹山; 戚蓼生
期刊文章
Fulltext
邓芳
文史知识
2007
[ABSTRACT] 在辉煌的唐代诗歌史上,顾况是一个不太被注意的诗人。然而,在相对沉寂平淡的大历、贞元诗坛,顾况诗歌应该说还是比较富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于新奇效果的追求。他的追求新奇不只是停留于浅表的字词层面,而且还深人到更为复杂的句法、修辞以及诗歌的题材、内涵层面。元和时期的著名诗人皇甫浞在《唐...
[KEYWORDS] 《全唐文》; 贞元; 艺术想象力; 韩孟诗派; 庐山瀑布; 杜甫诗; 李供奉; 歌行; 神弦歌; 金铜仙人辞汉歌
期刊文章
Fulltext
李静
文史知识
2007
[ABSTRACT] 中国的军队传统上"惟有喇叭金鼓,以为号令之具,而无所谓军乐。兵卒之所歌唱,不过俚曲淫词,而无所谓军歌"(奋翮生[蔡锷]《军国民篇》)。不过,由于近代以来军事战争的频繁发生,以及以西方军制为模型的新式军队的建立,军歌、军乐、军乐队的使用、设立也渐渐从无到有增多起来。曾国藩、张...
[KEYWORDS] 近代文化; 国家柱石; 蔡锷; 太平天国起义; 编练新军; 《劝学篇》; 满清政府; 咸丰五年; 晚清政府; 直隶省
期刊文章
Fulltext
钱志熙
文史知识
2007
[ABSTRACT] 作为一首乐府杂言诗,《河东蒲反歌诗》不仅情节生动,而且歌辞的语言艺术也相当高。汉乐府为一代之文艺,作品所存不过数十篇。而《河东蒲反歌诗》却蕴藏在《论衡·道虚》、《抱朴子·祛惑》中近两千年。今偶尔触会而发现,其快何似?《汉书·艺文志》与《论衡》都是学者常读典籍,但却一直未有学者发现《论衡》所说&...
[KEYWORDS] 汉乐府; 歌诗; 蒲反; 《论衡》; 杂言诗; 古今学者; 祛惑; 蒲坂; 陆厥; 抱朴子
期刊文章
Fulltext
杨旸
文史知识
2012
[ABSTRACT] 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一书作于19世纪末,鲁迅将其归类为"狭邪小说",在内容上将其与之前描写妓家的小说如《教坊记》、《北里志》、《青泥莲花记》等视为一宗。然而此书虽写妓家,却有意要与《水浒》、《红楼》、《儒林》等比肩,"一意到底,颠倒敷
[KEYWORDS] 《海上花列传》; 叙事结构; 狭邪小说; 青泥莲花记; 妓家; 《水浒》; 赵二宝; 韩邦; 周双玉; 叙事者
期刊文章
Fulltext
夏晓虹
文史知识
1996
[ABSTRACT] 晚清以翻译小说闻名的林纾,辛亥革命以后,却一度热中于小说创作。1913—1920年间,他相继出版了数部小说集,除短篇《践卓翁小说》一至三辑及笔记《技击余闻》、《铁笛亭琐记》、《畏庐笔记》等书外,尚有5部长篇小说,即《剑腥录》(1913)、《金陵秋》(1914)、《劫外昙
[KEYWORDS] “新小说”; 古文家; 小说写作; 剑腥录; 践卓翁; 金陵秋; 巾帼阳秋; 翻译小说; 有为而作; 爱情故事
期刊文章
Fulltext
钱志熙
文史知识
1999
[ABSTRACT] 《中国中古文学史》是刘师培担任北京大学国文门文学史课时的讲义。刘氏拥袁失败后留滞天津,被蔡元培聘请为北大教授,这也是章太炎所说的"使之(刘师培)讲学而不论政"的意思。但此时离刘氏去世只有两年多时间了,"病瘵已深,不能高声演讲"(蔡元培《刘君申叔事略》,载...
[KEYWORDS] 中国中古文学史; 刘师培; 学之; 刘申叔; 哲学门; 大学国文; 陈黻; 章太炎; 文论家; 汉魏
期刊文章
Fulltext
仝十一妹
文史知识
2012
[ABSTRACT]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启蒙思想家。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的政治社会活动和报刊文体往往成为被关注的对象,而其学术成就方面则缺乏较有价值的肯定。比如他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若作为古典文献专业清代学术史课程的参考
[KEYWORDS] 述学; 清代学术; 历算学; 清代学者; 王锡阐; 近代学术; 西方思想; 古典文献; 四书义; 下半部
期刊文章
Fulltext
傅刚
文史知识
1999
[ABSTRACT] 《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的一部诗文总集,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它收录了自先秦以迄齐梁八个朝代一百三十多位作家的七百多首作品,足后世学习、研究这一时期文学史的重要参考文献,也是古典文献整理的重要依据。因为汉魏以来许多作家作品都已佚失,幸赖于《文选》的收录,才得以让后人了解这些作...
[KEYWORDS] 《文选》; 中古文学; 创作情况; 汉魏; 齐梁; 南朝梁; 昭明太子; 注本; 重要参考文献; 古典文献
期刊文章
Fulltext
李菁
文史知识
1995
[ABSTRACT] 钱钟书先生《管锥编》第一册《毛诗正义》之八《桃夭》论"花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传》:"夭夭,其少壮也;灼灼,华之盛也。"……《说文》:"(女芺)巧也,一曰女子笑貌;《诗》曰:‘桃之(女芺)(女芺)。’"王...
[KEYWORDS] 《管锥编》; 《毛诗正义》; 桃之夭夭; 王闿运; 钱钟书先生; 湘绮楼日记; 灼灼其华; 诗三家义集疏; 一曰; 诗经通义
期刊文章
Fulltext
周先慎
文史知识
2013
[ABSTRACT] 《画壁》是一篇描写生动、艺术构思精妙,而思想旨趣却有些难于把握、甚至显得有些扑朔迷离的作品。小说写一个书生朱孝廉和他的朋友孟龙潭一起到一座寺庙去参观游览。殿中墙壁上有许多绘画,"图绘精妙,人物如生"。最栩栩如生的,是东壁上的"散花天女"画。天女乃一垂髫少...
[KEYWORDS] 画壁; 小说情节; 神摇意夺; 老僧; 艺术构思; 《聊斋》; 聊斋志异; 艺术描写; 小说艺术; 拈花微笑
期刊文章
Fulltext
李鹏飞
文史知识
2013
[ABSTRACT]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几乎没有真正爱情的位置的,但《红楼梦》却是个很大的例外。这种说法也许会遭到强烈质疑:六朝志怪、唐人小说、宋元明清的话本与拟话本中,不是经常表现男欢女爱、闺怨相思的内容吗?难道这些都不能算作是爱情?如果按通常的标准来看,这些关乎男女之情的内容,自然都可以算是
[KEYWORDS] 中国古典小说; 黛玉; 唐人小说; 男女之情; 男欢女爱; 绛珠; 宝钗; 宋元明; 宝玉挨打; 精神情感
期刊文章
Fulltext
陈熙中
文史知识
2012
[ABSTRACT] 在古代汉语里,"趟"音zhēnɡ,是跳跃的意思(见《广韵》);又音chénɡ,形容惊走的样子(见《集韵》)。"趟"字本来在古书中并不常见,后来它被用作表示某些动作次数的量词(音tànɡ),如"他来了一趟",才成为一个常用字。这是&qu...
[KEYWORDS] 程甲本; 庚辰本; 程高; 《广韵》; 《老残游记》; 后起义; 藏本; 古代汉语; 程本; 《汉语大字典》
[ABSTRACT] 人们往往被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的通脱所迷惑,将其理解为"为艺术而艺术"的代表。其实这是曹丕对士人的诱导,在似乎提倡纯文学的背后,潜台词十分丰富。
[KEYWORDS] 《典论·论文》; 曹丕; 为艺术而艺术; 诗赋欲丽; 建安时期; 七子; 与杨德祖书; 士风; 铭功景钟; 典论·论文
期刊文章
Fulltext
钱志熙
文史知识
2008
[ABSTRACT] 张衡是东汉中期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后人或是将他与东汉初班固相提,呼为"班张",如《晋书·文苑传》记载左思作《三都赋》,"自以不班张";或是将他与东汉末的蔡邕并论,称作"张蔡",如东晋史家臧荣绪在评论西晋大文豪陆机的成就时说,&quot...
[KEYWORDS] 南都赋; 东汉初; 臧荣绪; 三都赋; 晋书; 文苑传; 九家; 二京赋; 光武帝; 谢灵运传论
期刊文章
Fulltext
辛晓娟
文史知识
2012
[ABSTRACT] "赠诗拟体"是杜甫早期歌行中的一种现象,是指杜甫在与其他诗人(尤其是擅长歌行体的诗人)的赠答唱和中,有根据所赠对象的诗歌风格特征来创作歌行体作品的倾向。这是杜甫"转益多师"、善于学习的体现,亦是
[KEYWORDS] 杜甫诗; 歌行; 诗歌风格; 岑参; 《杜诗详注》; 孔巢父; 王嗣奭; 读杜心解; 渼陂行; 赠答诗
期刊文章
Fulltext
傅刚
文史知识
1998
[ABSTRACT] 一自隋唐以来,《文选》研究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文选》本身的价值以及封建时代科举制度的原因,《文选》一直是一门显学。总括前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家:一、注释;二、辞章;三、广续;四、雠校;五、评论(参见骆鸿凯氏《文选学》第三章)。就传统"选学"的研究目的和方法而论...
[KEYWORDS] 《文选》; 骆鸿凯; 昭明文选; 刘孝绰; 冈村繁; 胡克家; 汪师韩; 三章; 黄季刚; 义门读书记
Results 41-60 of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