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20 of 3024
 | 
会议论文
徐春; 刘文静
1998
[ABSTRACT] 杰里米·里夫金在《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中写道:“人类文化与自然之间的人为分离是牛顿时代的特征,在未来的太阳能时代里,这两者将重新融合。‘自然中的人’将取代‘对抗自然的
[KEYWORDS] 生态文明; 杰里米; 人的现代化; 里夫; 人与自然; 人类文化; 生态危机; 生态伦理学; 和谐发展; 现代化建设
[ABSTRACT] 一、小引为了要参考论述辛稼轩词的几篇文章,也为了要拜读悼念夏承焘先生的几篇诗文,特请友人代购来《词学》第六辑一册。翻读之际,看到了蛰庵先生的《范开》一短文,读后深受启发,但也觉得略有应加商榷之处。今先摘录此文的前段于下:
[KEYWORDS] 范开; 稼轩词; 辛稼轩; 夏承焘; 词学; 司马康; 醉翁操; 记闻; 至元嘉禾志; 右承事郎
[ABSTRACT] 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古代军事建筑工程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万里长城作为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已经为世所公认。但是,长城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一种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并不是只在古代的中国所独有,其他国家也曾有过修建长城的历史记载。同中国长城最初出现的春秋战国时代相当的时候,西方的古希腊人就曾经在雅典到海...
[KEYWORDS] 长城遗迹; 哈德; 里安; 古罗马人; 军事防御; 中国长城; 罗马军团; 冷兵器时代; 工程史; 丹麦人
会议论文
杨辛; 章启群
1994
[ABSTRACT] 一经过两千多年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长城作为战争防御工具的实用性功能已经消退,而它的审美特性却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积淀、增长。从审美的角度看,长城完全可以被视为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成为我们民族精神、审美理想的象征。长城的实用性功能消退和审美功能增长的双向历史演进,可以说是世界各国许多古代文物的普遍...
[KEYWORDS] 古代文物; 美学问题; 普遍性特征; 古代艺术; 艺术作品; 古代文化; 关城; 民族精神; 审美特性; 阳刚之美
会议论文
徐凯
1999
[ABSTRACT] 15至16世纪,是东北亚地区各民族融会整合最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明初在“帝王之待夷狄,来者不拒”的怀柔羁縻政策的感召下,北方民族与明朝交往密切。由于各部征战杀掠不已, 故部分民族大规模地南迁,向辽东经济圈靠拢。此间民族活动区域相对稳定,经济与文化交往频繁。因政治、经济利益的关系,
[KEYWORDS] 明初; 羁縻政策; 北方民族; 历史时期; 建州卫; 民族关系史; 兀狄哈; 文化交往; 董山; 阿哈出
[ABSTRACT] “语言相对论”是这样一种理论:语言不同的人,其思维或“世界观”也不同。它的另一表述方式是“语言决定论”,即语言决定思维。该理论是美国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在其老师萨丕尔(Edward Sapir)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所以也被人称为“Whorfian Hy...
[KEYWORDS] 语言相对论; 语言决定论; 沃尔夫; 萨丕尔; 弱式; Benjamin; 母语文化; 语言类型; 语言影响; 形式语言学
[ABSTRACT] 一、满语、朝鲜语历史发展脉络满语被国际语言学界划为阿尔泰语系,但朝鲜语却被国际语言学界划为“语系不明”或“基本上属于阿尔泰语系”。近年来, 这一国际语言学难题随着满朝本地语言学家的相继产生而逐步得到了解决,满语和朝鲜语的同源关系即朝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谜底也将逐渐被揭开。对于满语和朝鲜语的同源...
[KEYWORDS] 朝鲜语; 国际语言学; 阿尔泰语系; 语音对应规律; 韩国语; 构词成分; 历史比较语言学; 汉语借词; 历史发展脉络; 对应词
会议论文
褚斌杰
1993
[ABSTRACT] 《诗经》是产生于公元前七世纪以前一部古老诗集,它的宝贵文学价值和文学史的地位,早已得到公认。但这部根植于我国早期社会生活的诗歌创作,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学史上的价值, 却尚待认真的发掘。
[KEYWORDS] 诗歌创作; 学史; 《诗三百》; 歌诗; 古代诗歌; 早期社会; 原诗; 历代学者; 经学家; 中文系教授
会议论文
贾彦德
1993
[ABSTRACT] 
[KEYWORDS] 现代汉语; 中文信息处理; 总语义场; 语义学
会议论文
袁行霈
1990
[ABSTRACT] (一) 把东晋的隐逸诗人陶渊明和南宋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放在一起讨论,乍看起来似乎不伦不类,按一般的看法他们相去太远了!其实他们有许多共同之处。请先看这番统计: 辛弃疾的词作,据邓广铭先生《稼轩词编年笺注》共六百二十六首。其中吟咏陶渊明、
[KEYWORDS] 稼轩词编年笺注; 首词; 辛词; 《归去来兮辞》; 陶诗; 一壑自专; 瓢泉; 剑南诗稿; 暗用; 《菩萨蛮》
会议论文
王岳川
1997
[ABSTRACT] 在"边缘理论"向中心话语挑战的西方当代思想界,后殖民理论(Post-colonial theory)恐怕是继后现代主义之后的最耀眼的理论景观了。这种反文本主义的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使西方批评界再掀波澜,在消解中心、倡导多元文化研究的思路中,强调意识形态话语批判和文化政治...
[KEYWORDS] 斯皮瓦克; 后殖民理论; 当代思想; 政治理论; 中心话语; 意识形态话语; 文学层面; 批评界; 后殖民主义理论; 权力话语
会议论文
Fulltext
王岳川
1998
[ABSTRACT] 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群落中,人们大多不将亨廷顿作为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加以论列,甚至往往将他看作是与后殖民主义相对立的"文明冲突论"的代表。因为在美国,后殖民主义理论是一种非中心的、东方主义的边缘性话语,其反主流文化的倾向和维护第三世界自身利益的倾向十分明显,故而可以称为东方主义...
[KEYWORDS] 冲突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 文化景观; 东方主义; 斯皮瓦克; 话语场; 赛义德; 世界地图; 反主流文化; 中心话语
会议论文
Fulltext
王岳川
1995
[ABSTRACT] 读宗白华先生的美学著作,总感到是两种生命存在深度的互测和对话。宗白华(1897—1986),首先是一位哲学诗人。他的《流云》小诗中流淌着一种晶莹的生命哲学情调。他是一个人生的解谜者,面解谜者本身又在历史的进程中成为一个谜,这双重之谜的解答构成了宗白华的诗性魅力。宗白华更是一位"体验&...
[KEYWORDS] 宗白华; 生命哲学; 美学著作; 晋人; 中国近代思想史; 空间意识; 价值理性; 信仰危机; 性魅力; 少年中国
[ABSTRACT] 语言态度是人类语言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常常通过语言使用来体现;而语言使用,又往往给语言能力的大小以决定性的影响;语言能力转而影响到人们使用语言的频率,通过使用语言的效果,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语言态度。
[KEYWORDS] 语言能力; 语言态度; 新加坡华人; 语言生活; 双语教学; 听说能力; 读写能力; 语法方面; 主要语言; 被调查人
[ABSTRACT] 一在由中国本土和海外华人世界所展开的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曾经陆续有多种研究范式和研究类型被尝试运用过,然而其中突出地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者首创并率先总结的研究类型,当属所谓阐发研究,其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和学术评价也是中国
[KEYWORDS] 阐发研究; 研究类型; 中国传统文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文学研究; 小说文体; 中国古代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 批评方法; 本土文学
会议论文
Fulltext
申洁玲
1994
[ABSTRACT] 本文拟通过比兴来研究《诗经》的经学阐释体系。在《诗经》阐释的历程中,比兴从一种单纯的阐释方法,发展为自带意义的阐释策略;其所携带的意义,就是《诗经》阐释中的前理解①。所谓前理解,即一般所说的先入之见,可以分为三部分:1、人在具有意识之前所预先置身于其中的历史和文化;2、人在解释之前所预先看见的...
[KEYWORDS] 《诗序》; 美刺; 诗言志; 以意逆志; 三家诗; 季文子; 主流话语; 己意; 鲁文公; 郑笺
[ABSTRACT] 龙协涛先生的近著《文学读解与美的再创造》(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3年8月第1版)是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原则整理、爬梳中国古代文学读解理论的成功之作。龙先生认为,作为一种具体的学术思潮和理论流派,接受美学无疑带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出于国粹主义的一厢情愿,说它...
[KEYWORDS] 龙协涛; 国粹主义; 台湾时报; 中国气派; 美学理论; 文化出版; 思想材料; 文本意义; 诗言志; 学术思潮
会议论文
Fulltext
申洁玲
1994
[ABSTRACT] 我的一篇有关文章《<诗经>经学阐释体系的形成》结尾说,《诗经》的经学阐释,乃是以序义/比兴为其前理解的,前理解伴随着比兴阐释,成为阐释的中心轴,维持经学阐释的稳定性。新的阐释的可能性,从比兴方面来讲,只有在比兴义和比兴分离之后才存在。追根溯源,这又得从废序开始。存序废序,是《诗序》...
[KEYWORDS] 《诗序》; 阐释学; 美刺; 诗本义; 《诗集传》; 《关雎》; 姚际恒; 万时华; 文学转型; 贺贻孙
会议论文
Fulltext
费振刚; 钱华
1993
[ABSTRACT] 一反传统的《诗经》研究,是指摆脱传统研究《诗经》的套教,如尊诗教,着重于考订训诂等,单纯从《诗经》文本出发, 体味《诗经》的艺术审美特质。明代反传统《诗经》研究的发展与明代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程朱理学是宋、元、明三代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它作为封
[KEYWORDS] 《诗经》研究; 审美特质; 诗教; 明代社会; 程朱理学; 竟陵派; 贺贻孙; 万时华; 《国风》; 七子
会议论文
Fulltext
杨乃乔
1996
[ABSTRACT] 一文学阐释学的根本问题还是哲学的问题,说到底也就是阐释主体与文本原初意义(Original meaning)之间的纠缠问题。人的终极关怀总是诱逼着人在信仰上追寻一个恒定不变的本体,这种本体的终极关怀转向人的理解之后,则延伸为一种追寻文本恒定不变的原初意义的生存渴望。那么,人作为思者,为什么要如...
[KEYWORDS] 文学阐释; 文本理解; 哲学反思; “误读”; 经典文本; 伽达默尔; 权力话语; 视域融合; 历史感; 理论体系
Results 1-20 of 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