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20 of 25
[ABSTRACT] 自从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H.M.Posnett)第一次用“比较文学”命名他的专著.到1986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回顾这一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应该说由于西方中心论和殖民主义的统治,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几乎以泯灭亚、非、拉各民族文化特色为己任.在比较文学极为兴盛的本世纪二十年代末.著...
[KEYWORDS] 后殖民主义; 奈特; 比较诗学; 伯恩海默; 民族文化特色; 阐发研究; 八十年代; 中国文学研究; 形象学; 文学学会
[ABSTRACT] 对于“女性主义”的理解,应该说到了人们应该打破男女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时候了,它不应该仅为一个政治性概念.我更愿将它当成一个文化性概念去进行使用.也就是说针对男权文化的政治、暴力、争斗……,女性文化却是虔敬、温馨、羞涩、甜美、和睦,以趋于人性完善为旨归.女性主义文学,是女性自我精神拯救的一种途...
[KEYWORDS] 女性观; 女性主义文学; 男权文化; 精神历程; 旨归; 女性写作; 二元对立; 女性命运; 现实境遇; 人性美
[ABSTRACT] 刘克庄《后村诗话》里说:“欧公诗如昌黎,不当以诗论.本朝诗唯宛陵为开山祖师,宛陵出,然后桑濮之淫哇稍熄,风雅之气脉复续,其功不在欧、尹下”.显然,刘克庄是以欧阳修、尹洙和梅尧臣为宋初诗文革新不同方面的代表的.暂且撇开后村以学韩愈“以文为诗”非难欧诗不谈,其“本朝诗”之谓是有深刻含义的.首先,宋...
[KEYWORDS] 北宋诗; 刘克庄; 本朝; 诗歌创作; 以文为诗; 许学夷; 宛陵; 古淡; 诗学思想; 皎然
[ABSTRACT] 由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于是形成人们这样的思维惯性,即每当新旧阶段交替之际,人们总要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每一世纪之末的“古今之争”,19世纪末关于“世纪末”的论争,就是文艺领域内最明显的表现.现在我们正面临着同样的时机,70年代德国学者古茨塔夫·勒内·豪克的《...
[KEYWORDS] 文艺理论; 文学理论; 文艺领域; 展望未来; 拉尔夫; 世界末日; 思维惯性; 古今之争; 多元综合; 勒内
[ABSTRACT]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这种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悲凉之雾”,便是《红楼梦》的整体氛围.黛玉葬花、凸碧堂品笛、凹晶馆联诗,都是美景哀情,“悲凉之雾”早已弥漫其中了.连宝...
[KEYWORDS] 凹晶馆; 黛玉葬花; 人生理想; 急管; 爱情理想; 空幻感; 贾宝玉; 元妃; 时代氛围; 好了歌
[ABSTRACT] 钟嵘在《诗品》中就曾以鲜明的态度倡导自然之美,但自然之美作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理想并在创作中广泛地为诗人们所共同追求,则是到了盛唐才第一次出现.以李白为代表的盛唐诗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不仅表现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之中,而且也反映在他们的理论表述之中.隋及初唐的一些史学家和政治家,如李谔、王通、魏征、令...
[KEYWORDS] 盛唐诗人; 质朴自然; 初唐诗人; 令狐德棻; 宫体诗; 王绩; 姚思廉; 李谔; 《诗品》; 齐梁
[ABSTRACT] 中国古代思想中始终回荡着一个声音:“不可说”。“无名”、“不可言传”、“言不尽意”、“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所有这些说法都表达了一个意思:有……是不可说的。这一思想以各种各样的面貌出现在诗学中,有时对语言作为传达意义的工具表示怀疑,如“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
[KEYWORDS] 名实之辩; 中国诗学; 羚羊挂角; 妙悟; 尽意; 以心传心; 象外之象; 无迹可求; 形名; 翻空
[ABSTRACT] 在中国文学史上,凡是出现一种新的乐府民歌,就必定有文人起而模仿,随即出现拟乐府诗的兴盛局面。从汉乐府到建安文人诗,从南朝乐府民歌到齐梁诗,莫不如此。但是这一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在初盛唐诗坛上却没有重演。隋唐之交燕乐兴起,至开、天年间大盛。而早在隋代便已产生的曲子词,却一直到中唐才有文人模仿,至晚唐...
[KEYWORDS] 古乐府诗; 清乐; 乐府民歌; 初盛唐; 汉乐府; 文人诗; 晚唐五代; 齐梁; 古题乐府; 文人词
[ABSTRACT] 辩证法的核心是不是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规律,本来一直存在着意见分歧,由于现代系统论的出现,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意见分歧更加突出了,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进一步讨论一下十分必要。本文试图阐明一下这一命题的确切含义,然后考察一下几种不同看法。
[KEYWORDS] 矛盾理论; 意见分歧; 现代系统论; 非主要矛盾; 矛盾学说; 工作重点转移; 人类社会; 相互排斥; 思想路线; 《逻辑学》
[ABSTRACT] 中国古代哲学以人生理论为重点。中国古代哲学中也有渊深玄奥的本体论(老、庄、《易传》),也有明晰剀切的认识论(名、墨、荀子),但是关于人生的讨论最为丰多。人生哲学包括关于人生意义、人生价值、人生理想、人生境界等的探索,亦称伦理学。伦理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别,狭义的伦理学专讲道德
[KEYWORDS] 人生境界; 中国古代哲学; 《易传》; 人生理想; 人生意义; 讲道德; 中国哲学史; 道德原则; 道家学说; 道德修养
[ABSTRACT] 近代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曾以一种豪迈的语气把哲学比作密涅瓦河畔的猫头鹰,叹呤着“密涅瓦的猎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的神喻。大师的豪迈是有理由的,毕竟在他的时代哲学依旧享有着“最高智慧”的荣耀与辉煌。但他万万不会想到,他豪迈的感叹竟成了尔后哲学孤独命运的不祥预告:现代哲学仿佛真的走近黄昏了,一如...
[KEYWORDS] 密涅瓦; 近代德国; 可证实原则; 郑涌; 这个世界; 现代科学; 崇学论; 科学崇拜; 心灵感悟; 毫无意义
[ABSTRACT]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创始者.殷周以来,人们都认为天是最高最大的,万物都是天所生的.如春秋时宋国子罕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传》襄公27年)又吴国季札说:“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左传》襄公29年)孔子亦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这都是认为天是万物的本原....
[KEYWORDS] 论老子; 天下母; 天道远; 天地万物; 中国古代哲学; 子罕; 昭公; 宋国; 道生一; 中国哲学大纲
[ABSTRACT] 利益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对主体的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利益问题象一根中轴线,贯穿在人类活动和历史进程的始终.
[KEYWORDS] 社会功能; 社会系统; 人类社会; 历史进程; 社会利益; 社会秩序; 利益差别; 人类活动; 自我利益; 利益结构
[ABSTRACT] 我在另一些文章中都强调要超越主客二分,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由境界。究竟应该怎样才能超越主客二分呢?靠面壁打坐或绝圣弃智吗?不行。本文将着重说明,超越主客二分,实际上也就是超越日常生活中的自我。
[KEYWORDS] 西方哲学思想; 绝圣弃智; 超越自我; 无位真人; 本我; 真我; 超验性; 自我意识; 临济; 现象界
[ABSTRACT] 文学史家在论及杜甫时,都毫无例外地将他反映现实的“乐府叙事诗”视为最突出的成就.诚然,杜甫“本着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自创新题,即所谓‘即事名篇’,或者说‘因事命题’”的作法,“直接开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这已是文学史的基本常识.然而杜甫究竟有哪些诗可算是新题乐府?它们怎样继承和发展了汉乐...
[KEYWORDS] 新题乐府; 新乐府运动; 即事名篇; 缘事而发; 古乐府; 悲陈陶; 杂曲歌辞; 汉魏; 无家别; 哀江头
[ABSTRACT] 一、从救亡到启蒙伟大的诗体解放划时代的创举现在终于打开了中国诗史崭新的一页。这一页是与中国现代史的一次伟大的文化启蒙运动相联系而掀开的。当然,要把这种联系说清楚,也颇不容易,因为我们这里不进行社会历史的叙述,而且是把社会历史事件作为一种缘起,因此论析的粗疏和不完备几乎就是先天的缺陷。
[KEYWORDS] 诗潮; 中国诗史; 白话新诗; 胡适之; 新诗人; 中国新诗; 《尝试集》; 古典诗歌; 康白; 新文学运动
[ABSTRACT] 永明文学和宫体文学是齐梁时期两大文学现象。永明文学发生于齐武帝永明(483—493)年间,宫体文学发生在梁普通(520—527)年间之后。齐梁时期作家、批评家基本便依托在这两大文学背景之下进行着创作和批评,因此要了解这一时期作家的文学思想、写作特点,必须对这两大文学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嬗变规律有...
[KEYWORDS] 永明; 体文; 梁代; 齐梁时期; 宫体诗; 吴均体; 何逊; 休文; 萧纲; 谢眺
[ABSTRACT] 近几年来,终极关怀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终极关怀的问题也就是精神生活的最高追求,学术研究的最高目标的问题,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典哲学中有些思想可以说是关于终极关怀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兹述其要。
[KEYWORDS] 中国古典哲学; 精神生活; 张横渠; 学术研究; 张子语录; 《太极图说》; 朝彻; 立心; 朱子; 古代儒家
[ABSTRACT] 中国传统哲学以天人合一为主导,西方传统哲学以主客二分(包括主体性原则)为主导.中西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之不同带来了两者一系列不同的特征,其中有的特征又有共同之点.中国传统哲学因重天人合一,不分主客,故较少关于主体如何认识客体的认识论,不重自然科学而侧重于讲人如何生活于世界之中的人生哲学和人伦道德...
[KEYWORDS] 后现代主义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西方传统哲学; 近代哲学; 主体性原则; 西方后现代主义; 中国哲学史; 后现代主义者; 人类中心论; 认识客体
[ABSTRACT] 经过了几年的拼搏,《糖史》第一编国内编终于写完了。至于第二编国际编,也已经陆续写成了一些篇论文,刊登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杂志上。再补写上几篇,这一部长达七十多万字的《糖史》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KEYWORDS] 科技史; 科学技术史; 文化交流; 李约瑟; 写作原则; 北京图书馆; 善本书; 写作过程; 蔗浆; 人弃我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