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20 of 345
 | 
期刊文章
陈晓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7
[ABSTRACT] "当代文学"这种说法属于中国文学的特殊指称,欧美虽然偶尔也会用这样的概念,主要是指称当下时间范畴内的文学现象,并没有特殊的含义。中国"当代文学"则是属于文学史的指称,它有独特的年代学的、政治的以及美学的含义,也就是说它有质的规定性。那么,如何理解&quo...
[KEYWORDS] 中国当代文学; 当代性; 现代性; 历史化; 年代学
期刊文章
李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7
[ABSTRACT] 本文通过对丁玲创作于延安时期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三八节"有感》以及王实味的《野百合花》等作品的再解读,指出这些文字当年与延安主流政治发生的激烈冲突,并非如学界普遍理解的那样发生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KEYWORDS] “左”与“右”延安文艺; “官僚主义”; “继续革命”
[ABSTRACT] 本文以2015年广受好评的网络小说《木兰无长兄》为解读对象,探讨"网络独生女一代"的生存境况,以及生长于网络"女性向"空间的"网络女性主义"发展趋向。小说通过对花木兰故事的改编与重述,隐喻了自强女性的现实困境,同时也接续了历史题材&q...
[KEYWORDS] 女性向; 网络文学; 祈祷君; 《木兰无长兄》
期刊文章
Fulltext
薛静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
[ABSTRACT] 在"现代性"已被本质化、进而被搁置的今天,网络文学作家希行,通过一系列穿越—重生小说,带领读者重新回到前现代的背景中,观察现代价值体系是如何从每一个体的生命经验中生长出来的。希行并不是为现实寻找合法性、为历史证明必然性,而是回到现代价值的本源,提出知识精英的责任,发现今日对...
[KEYWORDS] 网络文学; 希行; 现代性; 《名门医女》; 《诛砂》
期刊文章
Fulltext
王玉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
[ABSTRACT] 自"女性向"修仙网络小说诞生以来,其主导爱情叙事模式经历了由"虐恋"到"甜宠"的转变,即从注重叙述爱情之中充满痛苦、矛盾的重大事件,转向注重展现平淡温馨、充满审美意趣的日常爱情生活,从以爱情神话代偿宏大叙事崩解的空洞,转向关注爱情本身...
[KEYWORDS] 网络小说; 修仙; 女性向; 爱情神话
期刊文章
Fulltext
李浴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
[ABSTRACT] 在"代际"视野中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传统"时,"第二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贡献与命运尤为值得关注。孙玉石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一方面他的学术生涯、道路、经验与遗憾典型地体现了第二代学者的共同特征,另一方面他独特的个性与气质也为这一学...
[KEYWORDS] 孙玉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学术史
期刊文章
Fulltext
吴晓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
[ABSTRACT] 1930年代中国的"现代派"诗人创造了与心理内容高度吻合的意象世界,也同时创造了具有原型意味的艺术模式,其中蕴含着具有普泛意味的艺术母题。这些由于普遍运用而反映群体心灵状态的意象性母题,一端折射着诗人们的原型心态,一端联结着诗歌内部的艺术形式,是一代年青诗人内心的冲突、矛盾...
[KEYWORDS] 楼; 中国现代派诗人; 母题; 象牙之塔
期刊文章
Fulltext
邵燕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
[ABSTRACT] 本文以媒介革命给人类生存基本条件带来巨大改变为前提,讨论网络文学"爽文学观"对传统精英"寓教于乐"文学观的冲击,使其被"历史化"、"他者化"。借用福柯1960年代末提出但未及充分展开的"异托邦"...
[KEYWORDS] YY; 爽; 寓教于乐; 异托邦; 虚拟实在; 网络文学
期刊文章
Fulltext
陈晓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
[ABSTRACT] 陈彦的《装台》以其现实主义冷峻笔法,写出一种艰辛的底层生活,让人感叹生命之悲之苦。这部小说无疑是一曲生命的悲歌,也是一出戏,描写了顺子这个"下苦人"如何在戏里戏外劳作和生活。这部小说给予我们一种启示:不从其现实性、也不从其对生活过程的写照来看,而是看这部小说如何以戏剧性的方...
[KEYWORDS] 陈彦; 《装台》; “下苦人”; 底层
期刊文章
Fulltext
李敬泽; 邵燕君; 陈晓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
[ABSTRACT] 进入网络时代,人类生活的基本形态发生了变化,文学形态也必然发生变化。目前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达3亿。经过近20年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学不但形成了自成一统的生产—分享—评论机制,也形成了有别于"五四""新文学"精英传统的网络大众文学传统,这一切都对传统学院批评...
[KEYWORDS] 网络时代; 文学; 人类生活
期刊文章
贺桂梅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7
[ABSTRACT] 本文借鉴并重构"形象"和"社会性别制度"这两个理论范畴,尝试在一种跨媒介、跨学科的综合视野中探讨当代中国女性主体的塑造问题。全文立足三个女性形象(李双双、陆文婷、杜拉拉)的详细解读,在近60年的历史视野中,勾勒三个历史时期社会性别制度的变迁脉络及其内在结...
[KEYWORDS] 形象; 社会性别制度; 性别政治; 李双双; 陆文婷; 杜拉拉
期刊文章
Fulltext
肖映萱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
[ABSTRACT] 日本社会畸形的性别隔离,使日本女性被幽禁在主妇的家庭空间之中,发展出一套针对女性受众的"女性向"消费文化。"女性向"传入中国大陆后,中国女性在网络提供的私密空间中,开始进行一种专门由女人写给女人看的"女性向"网络文学创作,并开展各种破...
[KEYWORDS] 女性向; 耽美; 性别实验; 网络女性主义
期刊文章
Fulltext
李郭倩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
[ABSTRACT] 本文以潘汉年的《新流氓主义》和自叙小说中展示的不同青年形象为中心,进而探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边缘文学青年的群体构建过程,以及向革命青年的转变过程。潘汉年分别以流氓话语体系和革命话语体系,标识了他在舆论场中的身份变化。由积极塑造意见领袖到主动归于集体,被放大的"个体"变成...
[KEYWORDS] 潘汉年; 舆论; 群体想象; 新流氓主义; 媒体形象
期刊文章
洪子诚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
[ABSTRACT] 中国现当代文学受到俄苏文学深刻影响。本文并非影响研究,而是从"相关性"的角度,提出若干问题,考察这两个国家的文学在处理这些问题上的相似和差异。这些问题是:走向世界文学;对"现实"的理解和态度;"纯文学"和"奉献社会&quot...
[KEYWORDS] 当代文学; 俄苏文学; 习惯性
期刊文章
Fulltext
李浴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
[ABSTRACT] 在1917年至1927年间,由胡适主导完成的一轮从章太炎到王国维的"范式"更替,对于中国现代学术的展开影响深远。胡适通过历史叙述的方式,以章太炎为节点,成功建立了他推崇的"科学方法"与清代学术经验的内在关联,并在这一过程中解决了自家学术形态在本土语境中的...
[KEYWORDS] 章太炎; 王国维; 胡适; 范式; 学术史
期刊文章
Fulltext
黄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
[ABSTRACT] 李大钊与梁实秋经由不同渠道接触到约翰·罗斯金这位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批评家,1923年和1933年,二人又分别写成罗斯金评介,各自表达了对这位英国批评家的认同与欣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两篇评介切入角度截然不同,对人物评价却十分"巧合",既针锋相对,又心意相通。彼此碰撞的观点彰显...
[KEYWORDS] 李大钊; 梁实秋; 罗斯金; 文艺批评
期刊文章
Fulltext
钱理群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
[ABSTRACT] <正>出席"庆贺孙玉石教授八十华诞暨孙玉石教授学术思想讨论会",我想起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也就是我们年轻时候,都很熟悉的电影《舞台姐妹》里的一句话:"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这句话也可以作为孙玉石先生一生的概括:"认认真真治学...
[KEYWORDS] 孙玉石; 学术思想; 人生境界
期刊文章
Fulltext
秦雅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
[ABSTRACT] 30年代的曹葆华集中写作了数十首无题诗,其中多有"梦境"抒写所带来的内在化的叙事视角,获得了向内开掘的深度与广度,提供了构建语义脉络的独特方式,而借用无题诗这一特殊的诗歌体式,诗人表达幽微隐秘的爱情体验,也兼可承载历史想象与现代意识,其背后所隐现的诗人的主体形象与写作姿态,...
[KEYWORDS] 曹葆华; 无题诗; 梦境; 北平
期刊文章
Fulltext
谢冕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
[ABSTRACT] <正>今年是中国新诗诞生一百周年。在这一百年里,新诗一路磕磕绊绊走到现在,已经形成新的传统。而中国诗歌还有一个传统是用文言文写的旧诗。新诗初期是宣称与旧诗决裂的,是在高喊"破坏"的声音中一路走过来的。但经过一百年的发展,现在新诗与旧诗已经和解了。在这个语境下研究...
[KEYWORDS] 罗小凤; 新诗; 古典诗
[ABSTRACT] 《新青年》早期所标榜的文化革命,随启蒙主义逻辑的展开必然到达伦理领域,陈独秀关于"伦理自觉"乃为"吾人最后之自觉"的一系列论述对此作出了有力的表述。本文力图表明,新文化运动的伦理概念因在现实中缺乏国家的依托,在政治上缺乏中国国家认同的维度,因此导致内涵上...
[KEYWORDS] 新青年; 启蒙主义; 伦理自觉; 文化政治; 现代文学
Results 1-20 of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