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19 of 19
 | 
期刊文章
Fulltext
钱志熙
文史知识
2007
[ABSTRACT] 作为一首乐府杂言诗,《河东蒲反歌诗》不仅情节生动,而且歌辞的语言艺术也相当高。汉乐府为一代之文艺,作品所存不过数十篇。而《河东蒲反歌诗》却蕴藏在《论衡·道虚》、《抱朴子·祛惑》中近两千年。今偶尔触会而发现,其快何似?《汉书·艺文志》与《论衡》都是学者常读典籍,但却一直未有学者发现《论衡》所说&...
[KEYWORDS] 汉乐府; 歌诗; 蒲反; 《论衡》; 杂言诗; 古今学者; 祛惑; 蒲坂; 陆厥; 抱朴子
期刊文章
Fulltext
钱志熙
文史知识
1999
[ABSTRACT] 《中国中古文学史》是刘师培担任北京大学国文门文学史课时的讲义。刘氏拥袁失败后留滞天津,被蔡元培聘请为北大教授,这也是章太炎所说的"使之(刘师培)讲学而不论政"的意思。但此时离刘氏去世只有两年多时间了,"病瘵已深,不能高声演讲"(蔡元培《刘君申叔事略》,载...
[KEYWORDS] 中国中古文学史; 刘师培; 学之; 刘申叔; 哲学门; 大学国文; 陈黻; 章太炎; 文论家; 汉魏
期刊文章
Fulltext
钱志熙
文史知识
2008
[ABSTRACT] 张衡是东汉中期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后人或是将他与东汉初班固相提,呼为"班张",如《晋书·文苑传》记载左思作《三都赋》,"自以不班张";或是将他与东汉末的蔡邕并论,称作"张蔡",如东晋史家臧荣绪在评论西晋大文豪陆机的成就时说,&quot...
[KEYWORDS] 南都赋; 东汉初; 臧荣绪; 三都赋; 晋书; 文苑传; 九家; 二京赋; 光武帝; 谢灵运传论
期刊文章
Fulltext
钱志熙
文史知识
2012
[ABSTRACT] 寄沈庄可无山可种菊,强号菊山人。结得诸公好,吟成五字新。红尘时在路,白发未离贫。吾辈浑如此,天公似不仁。(据金芝山点校《戴复古诗集》卷2,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下首同)这首诗中的沈庄可,据《正德袁州府志》卷7"科第":"沈庄可,号菊山,孝宗时进士,分宜人。&q...
[KEYWORDS] 戴复古; 沈庄; 菊山; 四灵; 古籍出版社; 袁州府; 江西诗派; 陈师道; 蔡山人; 孔稚圭
期刊文章
Fulltext
钱志熙
文史知识
1998
[ABSTRACT] 中古山水诗的发展,可以从诗人和山水之间关系的变化来加以考察。东晋山水诗中,诗人主体和山水客体是统一的,但这是在哲学本体性概念上的统一,诗人主要是借山水来表现自然之道。元嘉时期,诗人重视山水本身之美,主客关系反倒分离,诗中的情、景、理处于疏远状态。到了齐梁时期,山水成为诗人抒情的对象,心物相感,...
[KEYWORDS] 山水诗; 情景相生; 齐梁时期; 主客关系; 心物; 自然之道; 山水景物; 元嘉体; 阴铿; 玄言诗
期刊文章
Fulltext
钱志熙
文史知识
2014
[ABSTRACT]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篇对音乐本体进行深入思辨的文章。我国自古就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周代更是号称礼乐之治。在先秦时代,思想家已经将音乐作为他们重要的研究与批评对象,形成系统的音乐思想,尤以传为公孙尼子所作的《乐记》为集大成,同时先秦思想著作如《荀子》《吕氏春秋》等,也有关于音乐...
[KEYWORDS] 《声无哀乐论》; 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本体; 音乐思想; 《乐记》; 音乐观; 音乐创作; 《吕氏春秋》; 音声; 艺术思想
期刊文章
Fulltext
钱志熙
文史知识
1996
[ABSTRACT] "杂诗"一词,最早见于建安诗中。建安诗人如曹植、王粲、曹丕、刘桢诸家,都有以"杂诗"为题的作品。正始诗人嵇康也有四言"杂诗"一篇,见于昭明《文选》;而另一位正始诗人阮籍的《咏怀》82首,虽然不是以"杂诗"为题,但其...
[KEYWORDS] 杂诗; 建安诗; 正始; 《杂诗》; 曹丕; 《文选》; 刘桢; 创作宗旨; 咏史; 咏贫士
期刊文章
Fulltext
钱志熙
文史知识
1999
[ABSTRACT] 富有才华,却出身寒素,偏见使他被人忽视,被人忘却;而他既吟赏山水,又慷慨咏怀,仍留下许多佳作,他就是——汉至西晋,处于边缘地位的寒庶阶层尚能以功名或文学争得社会地位,而且无论在文学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势力。这样的社会,
[KEYWORDS] 湛方生; 寒庶; 边缘地位; 社会地位; 门阀士族; 怀归谣; 嫌名; 东晋时期; 玄风; 殷仲文
期刊文章
Fulltext
钱志熙
文史知识
1999
[ABSTRACT] 黄氏诗论林林总总,使人难以归纳;传承者又仅凭兴趣撷取,因而面貌尽失。研究黄氏诗论,应以黄氏诗文集所提供的材料为主要依据,折衷平衡当时人所记载的有关材料。
[KEYWORDS] 诗学理论; 诗文集; 黄氏; 有为而作; 以俗为雅; 江西诗派; 诗歌理论; 使人; 论诗; 杜子美
期刊文章
钱志熙
文史知识
2020-02-01
[ABSTRACT] <正>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孟浩然《留别王维》这首诗是诗人科举落第后,决计还家时写的。诗题又作《留别王侍御维》,王维曾官殿中侍御史。据陈贻焮先生考证,此诗作于开元十七年(729)的冬天。留别,临别时赠送诗文或其他实物...
[KEYWORDS] I207.22;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期刊文章
钱志熙
文史知识
2020-06-01
[ABSTRACT] <正>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首诗和《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应该是差不多同一时间做的。建德江指浙江建德境内的一段。这首中,旅愁与山水的情趣杂在一起,忧郁而又闲适,而这些情绪,又都融在作者很精致地塑造出来的暮江
[KEYWORDS] I207.22;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期刊文章
钱志熙
文史知识
2020-04-01
[ABSTRACT] <正>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这首诗的题目,又作《早寒江上有怀》。江,指长江,诗人此时正在长江下游的吴越一带漫游。唐人的漫游,其实除了欣赏江山风物之外,往往还带有寻求政治出路的目
[KEYWORDS] I207.22;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期刊文章
钱志熙
文史知识
2020-08-01
[ABSTRACT] <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首小诗,传遍天下,传诵千古,唐诗中这样的作品不多,以李太白《静夜思》与孟浩然这首《春晓》为最。《周易·系辞》说易的绝大功用,有"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诗又何尝不是。一首小诗,深入千古人心,套用说易者的话,也许可以叫作"诗简,而天下之情得矣"!
[KEYWORDS] I207.22;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期刊文章
钱志熙
文史知识
2019
[ABSTRACT] 林卧愁春尽,褰帷览物华。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这首诗的题目,又作《宴梅道士房》。梅道士这个人,在孟浩然的诗集中出现过好几回,如一首诗题为《寻梅道士张逸人》,又有一首诗题为《梅道士水亭》,可见是与浩然很熟稔的、襄阳当地的一位有点名声的道士。浩然在...
[KEYWORDS] 
期刊文章
钱志熙
文史知识
2019
[ABSTRACT]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这首诗,唐人殷璠编选的《河岳英灵集》载为崔国辅之作,但宋本孟浩然集及《文苑英华集》都载为孟浩然之作,明人胡震亨编的《唐音统签》以及清人编的《全唐诗稿本》《全唐诗》,都载为孟浩然之作。从诗中所写的情事...
[KEYWORDS] 
期刊文章
钱志熙
文史知识
2019
[ABSTRACT]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岘山,又名岘首山,在湖北襄阳县东南。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襄阳时,经常游览岘山。有一次,他登上岘山,感慨人生与历史,跟同游者说了这样一番话:&quot;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
[KEYWORDS] 
[ABSTRACT]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这首诗是孟浩然从京城长安回乡时写的,据陈贻掀先生的《孟浩然诗选》,该诗创作的时间是开元十七年(729)。一般认为是他应科举考试落第后写的。诗中的南山,是指诗人家乡的岘山,他的园庐涧南园,正在岘山旁边...
[KEYWORDS] 
[ABSTRACT]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一首雅俗共赏的诗,流传很广。追寻它的渊源,可以发现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但陶公田园诗,寄寓了一定的人生理想,风格也更高古一点。现在看来,孟浩然的这首诗,虽然也寄托了诗人的一种人生理想,但主要是对淳...
[KEYWORDS] 
期刊文章
钱志熙
文史知识
2022-01-01
[ABSTRACT] <正>陶渊明《蜡日》是颇难索解之作。诗云:风雪送馀运,无妨时已和。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曾本云:一作葩)。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海录碎事》引作"句")多!未能(曾本云:一作知)明多少,章山有奇歌。(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卷三,中华书局,1979,108页)此诗前面六句,写岁末婪尾光阴中,...
[KEYWORDS] I207.22;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Results 1-19 of 19
  • <<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