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6 of 6
 | 
期刊文章
Fulltext
邓小南
文史知识
2016
[ABSTRACT] <正>下面,介绍一下北宋的内政,也就是宋代在被周边民族政权挤压的一个空间里,是如何对自己的发展做出选择的。通常状况下,我们会说"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但是就宋代的历史而言,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宋代的内政选择是在外交压力下的选择。宋代这个时期,因循求稳的特点是非常突...
[KEYWORDS] 民族政权; 通常状况; 十三年; 朝堂; 即位诏; 士可杀不可辱; 吕蒙正; 知贡举; 科举考试; 科举取士
期刊文章
Fulltext
周先慎
文史知识
2014
[ABSTRACT] 《叶生》这篇小说写的是在科举考试制度下,一个下层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小说的内容和人物的思想感情,都是植根于蒲松龄本人的生活遭遇和深切的生活体验之中的。小说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作者的悲苦和辛酸,是一篇写得十分痛切的血泪文字。冯镇峦在小说结尾处评论说:"余谓此篇即《聊斋》自作小传,故言之痛心...
[KEYWORDS] 叶生; 文章憎命; 冯镇峦; 《聊斋》; 生活遭遇; 科举考试; 悲剧气氛; 黄钟长弃; 聊斋志异; 白纻
期刊文章
Fulltext
周先慎
文史知识
2008
[ABSTRACT] 在《聊斋志异》中,有一部分作品是描写科举考试和知识分子的生活与命运的。这些作品数量不算很多,但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很有特色,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对这些作品的思想评价,过去一般定位在对科举考试制度的批判上。但认真地重读这些作品,再联系蒲松龄的生
[KEYWORDS] 聊斋志异; 问题小说; 科举考试; 司文郎; 于去恶; 但明伦; 岁贡生; 施愚山; 淄川县志; 蒲松龄研究集刊
期刊文章
Fulltext
周先慎
文史知识
2008
[ABSTRACT] 三对不同士子的不同态度:哀怜、同情、讽刺蒲松龄对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并非一视同仁,而是根据才情与品德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作者从"怜才"的思想出发,对有才学而被黜士子寄予深切的同情,而对不学无术却又十分狂妄的士子,特别
[KEYWORDS] 问题小说; 聊斋志异; 士子; 科举考试; 司文郎; 于去恶; 吴敬梓; 黄钟长弃; 文章憎命; 人生问题
期刊文章
Fulltext
孟宪实
文史知识
2001
[ABSTRACT] 1905年,在中国已经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也十分重大。描述科举制完结的过程和线索,不仅可以看到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脚步,对于古老的科举制本身的研究也可能是一个有意义的视角。
[KEYWORDS] 科举考试; 中国教育史; 中国文化史; 进士科; 选举志; 经济特科; 废科举; 近代中国; 舒赫德; 诗赋
期刊文章
Fulltext
林珊
文史知识
2009
[ABSTRACT] 说到中国古代的"书铺",大多数人想到的是专门刊书售书的"书肆";而在宋代,所谓"书铺",实际上于此之外还另有所指,那就是与政府打交道,协助处理文书及公证等事务的民间机构。它的职能有三个
[KEYWORDS] 宋会要辑稿; 家状; 民间机构; 封弥; 省试; 代纳; 宋史研究; 科举考试; 名公书判清明集; 吕公著
Results 1-6 of 6
  • <<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