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15 of 15
 | 
期刊文章
王乙珈
红楼梦学刊
2021-03-15
[ABSTRACT] 在《红楼梦》叙事中,曹雪芹采取了以水立意的策略,建构了一组"清""浊"的概念。小说通过清浊之喻,来展现男性与女性人物特征的差异。尤其借助贾宝玉的叙事视角,以主观性的表述,凸显了强烈的情感立场。此外,作者还利用极具思辨色彩的"清浊互凝",揭示二者之间的互动和转化,彰显《红楼梦》"好即是了"的主题...
[KEYWORDS] 红楼梦; 清浊; 理学观念; I207.411;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期刊文章
陈熙中
红楼梦学刊
2021-01-15
[ABSTRACT] 庚辰本第七十四回"入画也黄了脸"一句,现存抄本均同,程甲本和程乙本作"凤姐也黄了脸"。通过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心态以及版本异同的分析,可知小说原文应是"入画也黄了脸"。
[KEYWORDS] 入画; 凤姐; 黄了脸; I207.411;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期刊文章
陈熙中
曹雪芹研究
2020-09-15
[ABSTRACT] <正>《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有一段湘云和黛玉关于"凹""凸"二字的议论:湘云笑道:"这‘凸’‘凹’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只是这两个字俗念作‘洼’‘拱’二音,便说俗了,不大见用,只陆放翁用了一个‘凹’字,说‘古砚微...
[KEYWORDS] I207.411;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ABSTRACT] 1981年4月24日至5月14日,日本红学家伊藤漱平与他的老师松枝茂夫应邀访问中国,与诸多中国红学家会晤交流。1982年1月,伊藤漱平致信曾保泉,言及访问细节以及若干红学史的故人旧事;随信又附赠了他私人特制贺年卡,印有红学随笔一篇,中有题咏林黛玉的日本俳句及中国词作《甘州曲·忆潇湘妃子》,伊藤...
[KEYWORDS] 伊藤漱平; 曾保泉; 日本红学史; 宝黛精神品格; I207.411;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ABSTRACT] 《红楼梦》创作取材广泛,且善翻古人意,对读相关文献,对把握小说中某些叙述的特殊意涵有重要意义。对读小说与其他文献,以三例个案重论对小说中几处关键情节的理解,以此管窥《红楼梦》"述古翻新"的创作观念。其一,小说以黛玉之口,暗借李商隐凄凉身世及其深情绵邈的诗歌创作风格皴染"半含酸"的黛玉形象,且以...
[KEYWORDS] 红楼梦; 李商隐; 程朱理学; 正邪两赋; 意淫; I207.411;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期刊文章
陈熙中
红楼梦学刊
2020-07-15
[ABSTRACT] <正>庚辰本《石头记》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的开头,写薛宝钗去探望被贾政打伤的贾宝玉,给宝玉送来了散毒的丸药。临别时,袭人赶着送出院外,说:"姑娘倒费心了。改日宝二爷好了,亲自来谢。"接着,书中这样写道:宝钗回头笑道:"有什么谢处。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
[KEYWORDS] I207.411;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期刊文章
朱赢
红楼梦学刊
2020-03-15
[ABSTRACT] 《红楼梦》中关于贾宝玉饮食场景的书写,除了体现当时的饮食习惯和文士审美意趣,更凸显了宝玉、黛玉、宝钗、凤姐、湘云、袭人等相关人物的性格特质,并提示了人物命运。小说中贾宝玉清雅奇绝的口感与其不落凡俗的个性高度一致,也不禁令人推想,作者将自己关于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的理解和喜好都倾注在了这个人物身上。
[KEYWORDS] 红楼梦; 贾宝玉; 饮食; 人物精神; I207.411;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期刊文章
陈熙中
红楼梦学刊
2020-01-15
[ABSTRACT] 庚辰本《石头记》第十七、十八回中贾政所说的"犯了正名",各本有异文。"正名"的意思是正式的名称,而非指"前人己实有的村名"。大观园中景点的正式名称,必须等到元妃省亲时请她亲自赐题。
[KEYWORDS] 石头记; 匾额对联; 犯了正名; I207.411;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ABSTRACT] 《红楼梦》全书充满了虚实的二元辩证,本文仅以前十回为例进行简要论证。对于顽石、神瑛侍者、绛珠仙子而言,在尘世中发生的一切都是梦境,仙界生活才是真实的;但对于贾宝玉等俗世众人而言,生活才是真实的,梦中所见的仙界是虚幻的。因此,面对仙人的点化,众人往往因难辨虚实而不得开悟。表面上看起来由现实进入梦...
[KEYWORDS] 《红楼梦》; 叙事逻辑; 虚实互补; 二元互补; I207.411;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期刊文章
肖鹰
学术月刊
2020-09-20
[ABSTRACT] 《红楼梦》以大观园为核心场景,以贾宝玉为主人公,以宝黛之恋为贯穿全书的红线。本文从大观园、贾宝玉和宝黛之恋三个意象层面探讨《红楼梦》的美学意蕴。《红楼梦》在虚实交融的叙事中,以极切实又极奇幻的笔法,展示了一出以贾宝玉为中心意象的凄美而炽烈的人生戏剧。在熔铸多元文化精神的前提下,对庄子哲学的生命...
[KEYWORDS] 《红楼梦》; 庄子; 美学意蕴;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Zhuang Zi; aesthetic meanings; I207.411;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期刊文章
叶朗
曹雪芹研究
2021-03-15
[ABSTRACT] <正>我在《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一书中,谈到清代小说批评家张竹坡在评点《金瓶梅》时提出了一个"点睛之笔"的概念。《金瓶梅》创造了一个市井帮闲的典型:应伯爵,这是小说中一个十分活跃的人物。张竹坡认为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着一种很特殊的作用:"点睛"的作用。他说:"伯爵,乃作者...
[KEYWORDS] I207.411;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报纸
王博
中国青年报
2020-07-10
[ABSTRACT] 在《悲剧心理学》的开头,朱光潜提到了这样的一番对话:伟大的波斯王泽克西斯在看到自己统率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向希腊进攻时,曾潸然泪下,向自己的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他?
[KEYWORDS] 红楼梦,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秦可卿,王夫人,尤三姐,李纨,根基,花颜月貌,; I207.411;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ABSTRACT] 为所述故事设置一个神奇的来历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重要手法,《红楼梦》开篇的"成书故事"正是这种手法的典型代表。这一手法来源于古老的"河洛故事",从南北朝一直到晚清近现代,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叙事传统,其具体表现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逐渐褪去神话色彩而趋于世俗与平凡,所包含的传统...
[KEYWORDS] 神奇的来历; 《石头记》; 《红楼梦》; 河洛故事; I207.411;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期刊文章
刘勇强
红楼梦学刊
2020-11-15
[ABSTRACT] "纸上有声"是太平闲人张新之对《红楼梦》中大量存在的声音叙事现象的形象概括和精辟总结。由此出发,从人物的声音标记及其声音场域、声音在情节进程中的呈现与推动作用、声音传达文本内在情感线索与烘托主题的作用、声音描写的艺术、"如闻其声"与读者的阅读主动性等角度,对《红楼梦》中的各种声音描写进行了细致...
[KEYWORDS] 红楼梦; 声音描写; 听觉联想; 声音标记; 声音场域; I207.411;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期刊文章
韩水法
红楼梦学刊
2020-11-15
[ABSTRACT] <正>一、怎解其中味《红楼梦》的问世,造就了中国文学的观念革命,引发了无数读者的无端心事。作者身世、小说内容是否影射现世、作品本身完成与否、续书作者、版本乃至评点人脂砚斋的身世,吸引了几代士大夫和文人争做解人。进入20世纪,随着大学和现代学术在中国的兴起,以及中国社会的跌宕起伏,《红楼梦》研究...
[KEYWORDS] I207.411;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Results 1-15 of 15
  • <<
  • 1
  • >>